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近代史)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世界近代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6-02 07: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近代世界
考点9.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
(1)14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受,要求摆脱神学束缚。
(3)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产。
(4)意大利政治分裂状态,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成为学者、艺术家汇集的地方。
2、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
3、文艺复兴的实质
表面看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文艺复兴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形式表现)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或地位
文学 意大利 但丁 《神曲》 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恨。
彼特拉克 《歌集》 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思想,宣扬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英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
艺术 意大利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米开朗琪罗 《大卫》 雕像体现人性的思想意志、精神气质。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
5、影响
①在思想方面,冲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奠定基础;
②在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③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大量经典作品,泽被后世;
(二)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中世纪的天主教,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3)天主教的腐败和搜刮,出售赎罪券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不满;(直接原因)
(4)文艺复兴冲击了天主教的权威。
1517年,德意志的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宗教改革的内容
(1) 马丁 路德的主要思想
①信仰上帝便可得救(“因信称义”---核心);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③《圣经》高于教士和教皇,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和教皇;
(2)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②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③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④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3、实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意义
(1)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成长和发展。
(2)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使得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以及此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旗号。
(5)进一步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兴起(17、18世纪)
1、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为启蒙思想产生提供了基础。③文艺复兴运动的解放了思想;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2、启蒙运动的内容
①宣扬“理性”。(核心思想)
②抨击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③反对愚昧,提倡科学;
④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建立“理性王国”。
3、重要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国别 思想家 主要著作 思想主张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倡导“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德国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应在法律范围内。
4、启蒙运动的影响
(1)对欧洲: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②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对世界:①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②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考点10.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表
时间 事件 形成过程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7--18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拓展
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②动力: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 路(商业危机)
(2)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 葡萄牙 西班牙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对世界: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①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②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如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欧洲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封建地主地位下降,新兴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海上马车夫
(1)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④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2)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
①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②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
③探索新的航路,抢占殖民地。
(3)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曾占据中国的台湾
荷兰是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阿姆斯特丹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2、英国——“日不落帝国”
(1)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2)英国殖民扩张过程:
①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拓展殖民地(印度、北美)
③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④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
(3)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3、殖民扩张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背景:①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②条件:资金:通过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市场:英国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最主要的条件)
(2)发明:
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珍妮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动力机器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与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美国富尔顿制成蒸汽轮船、英国制成史蒂芬孙火车(蒸汽机车);
(3)影响:
①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②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兴起许多工业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③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④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⑤思想: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代表工业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共产党宣言》)。
(4)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工业革命是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工业革命建立了大工厂制,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③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业变革,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20世纪初)---“电气时代”
(1)背景: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确立;
②条件: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英国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大量积累的资金--资本雄厚;
③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应用:德国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电灯、电话等发明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染料、化肥、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④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影响: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③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④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四、殖民扩张的影响:(如何评价西方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
1、对世界: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不断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起步。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广阔的商品市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黑奴贸易、屠杀印第安人等)②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考点11.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
(1)英国议会产生于中世纪,并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历史条件)
(2)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经济、阶级条件)
(3)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英国的统治权;(政治前提)
(4)1689年,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标志
①时间:1689年
②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③影响:之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1832年议会改革
①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②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时间:18世纪前期,开始形成,沃尔波尔是英国第一位首相。
②内阁产生方式:普选产生下院议员→国王任命下院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出内阁及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③权力:主要表现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首相的权力: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等。
④内阁与首相的关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集体共进退
3、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和作用
(1)特点:①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②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③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作用: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②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③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榜样。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独立宣言》
(1)《独立宣言》发表的背景
①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为《独立宣言》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独立战争爆发;
③潘恩的《常识》,消除了人民对英国的幻想,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的道路;
④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杰斐逊为独立宣言主要撰稿者)
(2)《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
宣言的目的、独立的理论依据(“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强调独立的必要性与正义性(列举英国在殖民地的暴政)、宣布独立。
(3)《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主权在民学说;人民革命权利理论。
(4)《独立宣言》的影响
对美国而言
①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②它体现的民主思想影响着美国的发展,成为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
对世界而言
①人类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②它宣布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马克思称之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③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④对亚洲和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也有着深远影响。
2、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
①美国人民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②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经济发展受阻,社会动荡加剧;
③联邦主义者和其他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力;
④启蒙思想的传播,特别是受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的启发;
1787年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2)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联邦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相互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行政权归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司法权联邦法院,总统任命,任职终身。三部门之间彼此制约和平衡。
②由联邦政府和各州共同组成联邦体制。联邦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最高法律,联邦政府行使主要国家权力;各州可以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3)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
(4)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它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国家,为美国长期稳定和繁荣创造了条件(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局限性:
①没有反映人民的权益,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才补充了人民权利进宪法。
②它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人权宣言》
(1)发表的背景
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的社会发展,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②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启蒙思想
③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的影响。
④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君主立宪派当权,制定《人权宣言》。
(2)《人权宣言》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制宪议会以启蒙思想为指导,仿照《独立宣言》,为法国制定了一个纲领性文件。1789年8月《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正式发表。
主要内容
①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为思想基础,确定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以及“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人的基本权利。
②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等的政治原则。
(3)《人权宣言》的影响
①彻底宣告了“旧制度的死亡”
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②“新制度的诞生证书”
宣言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指针”。它以法律形式宣布了资产阶级借以立国的各项基本原则,使“人权”、“自由”、“平等”、“法治”这些启蒙思想家的基本主张成为新社会的奠基石。
③《人权宣言》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具有深远影响,对亚洲和中国革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2)共和政体的确立——依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
①内容:行政权--总统:两院联席议会选出,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议案)
②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国的统一
(1)背景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统一。
③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用铁与血来统一德意志,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
(3)结果: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内容
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国家元首,权力巨大。有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
会权力
宰相:内阁首脑。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宰相为议长,是最高权力机构,权力巨大,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权力较小;
(2)评价:①作用: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②局限: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
考点1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劳资间阶级矛盾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3)法英德工人运动——阶级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
(3)意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起义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1)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公社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下设若干委员会,掌管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体现了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
(2)工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工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6000法郎。
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体现了政权的性质)维护工人的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
(1)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符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考点13.近代科学技术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1)成就:①物理学:伽利略发现了著名的落体定律。
②天文学: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2)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
(1)标志:1687年牛顿发表了著名的科学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经典力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注重实验;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数学化。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根据牛顿的力学理论,后来人们发现了新的行星,即海王星等
3、经典力学的地位
①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②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③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二、进化论
1、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
2、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1)历史背景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是催生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条件。
③基督教神学的受重创形成了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的良好氛围。
④科学技术进步,细胞学说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等奠定了基础。
(2)创立: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3)内容
发展变化、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意义:
①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在欧洲科学界,特别是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达尔文堪称“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②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开创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震动近代中国思想界,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严复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
(1)背景:
①17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道路;
②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③工业革命的进行,迫切需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④经典力学和纽可门蒸汽机奠定基础;
(2)过程:瓦特制成了单动式蒸汽机---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使用不同工厂的需要
(3)影响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③使许多工业城市形成,并促使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④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
基础。
(2)过程: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
(3)影响:
①为工业发展的提供了新的动力,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②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代世界历史发展概况
时期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资本主义兴起时期 (14世纪-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拓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重商主义。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9世纪)。 启蒙思想;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
蒸汽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展开(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自由资本主义盛行;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英国议会改革(1832);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868);德意志统一(1871)。国际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巴黎公社(1871) 自由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思想; 达尔文进化论 浪漫主义文学美术、现实主义文学美术;
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亚洲的扩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为主要目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现实主义文学、印象画派、电影诞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