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这篇文章文笔娴熟,倾吐真情。无论描述生活状况,还是记录心路历程,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真情。从萌发写作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不断反省、不断领悟、不断超越的精神。?
2、理解这篇创作随笔叙事、抒情、说理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3、从路遥的创作道路中汲取认真的写作态度及用生命做文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中作者对人生不断反省、不断领悟、不断超越的精神。
教学难点:?汲取作者认真的写作态度及用生命做文章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总结生字词,完成初步认知学习。
教学过程:
一、真情导入
今年3月5日,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主席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后,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根据已故作家路遥的经典之作改编的,展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在历年多种图书销量榜上,这部长篇小说的单行本总是名列前茅。受热播的电视剧的氛围烘托,小说《平凡的世界》再度脱销、加印,而且读者大多是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这部经典作品如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早晨从中午开始》,走进它的作者路遥,来感受作者倾注其中的心血。?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电视剧作品导入,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从而愿意深入了解作者其人。
二、写作背景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是路遥写作生涯的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描述,也是一句饱含哲理的话语。用路遥自己的话说:“《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三、作家作品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2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
四、文本分析
1、作者的早晨为什么是从中午开始的?
明确:是指特定的一段时期——在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作家路遥经常伏案工作到凌晨,直到天亮时才睡下,而到中午前一个小时醒来。午饭也就是早饭了,中午也便是他个人的早晨了。很显然,这是废寝忘食的工作,是拼命地写作。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作家的写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2、小说《人生》发表之后,可以说路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却感到很不适应,这是为什么?
明确:“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来自方方面面的打扰,有陌生人,有熟人,有亲友,“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恨不能地上裂出一条缝赶快钻进去”。作家“受宠若惊”,而且他有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说“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
3、在第三部分中,文章写到“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惟一选择”,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在作者看来,虽然自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一些荣耀,“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他认为“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类史和文学史表明,伟大劳动和创造精神即使产生一些生活和艺术的断章残句,也是至为宝贵的。”
4、作者说“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对此,他感到很高兴,还是很困难?为什么?
明确:他并不感到高兴,而是感到“真正要把幻想和决断变为现实却是无比困难”。他说:“我所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写长卷作品的经验。”“如果是一部真正的长篇作品,甚至是长卷作品,我很难想像自己能否胜任这本属巨人完成的工作。是的,我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写作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完成后都像害了一场大病。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要从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耳边就不时响起退堂的鼓声。”
5、作者在写作《平凡的世界》这部“规模很大的书”之前,来到毛乌素大沙漠。他到这里来干什么呢?
明确:在作者看来,“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他都会走向毛乌素大沙漠。当他来到这里时,他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单纯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明了这蓝图实施中的难点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
他说:“沙漠之行斩断了我的过去,引导我重新走向明天。当我告别沙漠的时候,精神获得了大解脱,大宁静,如同修行的教徒绝断红尘告别温暖的家园,开始餐风饮露一步一磕向心目中的圣地走去。”“沙漠中最后的‘誓师’,保障了我在今后六个年头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能矢志不移地坚持工作下去。”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文本信息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性思维。
五、作业布置
1、本文对你有何启发,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600字。
2、阅读《平凡的世界》,谈谈你的感悟(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让其把握和学习作者不断反省与超越之精神,并深入思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如何诞生的,也是他平凡的创作生涯的一种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感受到他宗教式的热情和义无反顾的勇气。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导,让学生感受作者倾注其中的心血,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反思。作为自读课文,学生应该把握以把握作者情感和汲取作者不断反省、不断领悟、不断超越的用生命写文章的精神。整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有一定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篇幅过长,学生阅读不熟练,导致分析时不够深入。(共19张PPT)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不断反省、不断领悟、不断超越的精神。?
2、理解这篇创作随笔叙事、抒情、说理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3、从路遥的创作道路中汲取认真的写作态度及用生命做文章的精神。
一、真情导入
今年3月5日,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主席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后,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根据已故作家路遥的经典之作改编的,展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在历年多种图书销量榜上,这部长篇小
说的单行本总是名列前茅。受热播的电视剧的氛围烘托,小说《平凡的世界》再度脱销、加印,而且读者大多是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这部经典作品如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早晨从中午开始》,走进它的作者路遥,来感受作者倾注其中的心血。?
二、写作背景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是路遥写作生涯的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描述,也是一句饱含哲理的话语。用路遥自己的话说:“《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
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三、作家作品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
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2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
四、文本分析
1、作者的早晨为什么是从中午开始的?
明确:是指特定的一段时期——在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作家路遥经常伏案工作到凌晨,直到天亮时才睡下,而到中午前一个小时醒来。午饭也就是早饭了,中午也便是他个人的早晨了。很显然,这是废寝忘食的工作,是拼命地写作。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作家的写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2、小说《人生》发表之后,可以说路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却感到很不适应,这是为什么?
明确:“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来自方方面面的打扰,有陌生人,有熟人,有亲友,“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恨不能地上裂出一条缝赶快钻进去”。作家“受宠若惊”,而且他有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说“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
3、在第三部分中,文章写到“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惟一选择”,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在作者看来,虽然自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一些荣耀,“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他认为“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
的作家常关注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类史和文学史表明,伟大劳动和创造精神即使产生一些生活和艺术的断章残句,也是至为宝贵的。”
4、作者说“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对此,他感到很高兴,还是很困难?为什么?
明确:他并不感到高兴,而是感到“真正要把幻想和决断变为现实却是无比困难”。他说:“我所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写长卷作品的经验。”“如果是一部真正的长篇作品,甚至是长卷作品,我很难想像自己能否胜任这本属巨人完成的工作。是,我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写作经验’,
但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完成后都像害了一场大病。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要从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耳边就不时响起退堂的鼓声。”
5、作者在写作《平凡的世界》这部“规模很大的书”之前,来到毛乌素大沙漠。他到这里来干什么呢?
明确:在作者看来,“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他都会走向毛乌素大沙漠。当他来到这里时,他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
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单纯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明了这蓝图实施中的难点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
他说:“沙漠之行斩断了我的过去,引导我重新走向明天。当我告别沙漠的时候,精神获得了大解脱,大宁静,如同修行的教徒绝断红尘告别温暖的家园,开始餐风饮露一步一磕向心目中的圣地走去。”“沙漠中最后的‘誓师’,保障了我在今后六个年头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能矢志不移地坚持工作下去。”
五、作业布置
1、本文对你有何启发,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600字。
2、阅读《平凡的世界》,谈谈你的感悟(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