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绘画的缘分》
《我与绘画的缘分》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随笔。作者描写了自己在处于人生低谷时学画的经历和感悟,表现了他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执著精神,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之情。写作的重点是描述学画的感想、心得,写自己如何把心中苦闷升华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细读文章,理解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感悟;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感受描写绘画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爬梳作者的心路历程;
2.理解英式散文广博风趣的行文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所谓的由一个政治家走向艺术家需要的勇气,学习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英式散文既广而专的风格特征。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
3.作为世界级演说大师,本文语言既简单明了又深具趣味性,但因为作者行文涉及西方绘画史知识,故有条件的学生可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提到的西方绘画流派及人物。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可由作者的演说家身份导入。
他曾经在国难当头时如此激情澎湃地演说:“我只有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贡献给大家!”他曾经在英伦三岛饱受纳粹空军轰炸的危急时刻,用手中的雪茄烟和永远的“V”字胜利手势鼓舞过他的人民。他曾经不懈地奔走在世界反法西斯大国之间,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挽救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三巨头之一的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
邱吉尔就任英国首相后,很快迎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形势无比危急。他在这种情况下发表演说:“如果我们在他(希特勒)面前站立起来,整个欧洲就会自由,世界人民就会朝着广阔的、阳光普照的高地走去。但是,如果我们失败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包括我们知道的、在乎的,都会沉入更邪恶、更漫长的深渊,一个借助于堕落科技的光芒而展开的新的黑暗世纪。”这番演讲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出色最伟大的战时演讲。“朝着……走去”“沉入……深渊”也构成了一组著名的形象有力的类比。瑞典文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丘吉尔成熟的演说,目的敏捷准确,内容壮观动人。犹如一股铸造历史环节的力。丘吉尔在自由和人性尊重的关键时刻的滔滔不绝的演说,却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魔力。也许他自己正是以这伟大的演说,建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
2.简介作者。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1874年11月30日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1965年1月24日逝世。
丘吉尔的祖父是1704年率兵击败法军的马博罗将军,父亲生前曾任英财政大臣。母亲聪明、漂亮,是美国一富商之女。丘吉尔小时候很怕严厉的父亲,他们之间交流很少,是母亲给了他更多的爱。他很小就被送到私立学前预备学校,后进入著名的哈罗男子学校。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佳,直到勉强毕业进入桑斯特军事学院后,才渐渐尝到学习的乐趣,才智开始萌发。他21岁时父亲逝世。不久他参加第四皇家自卫队,那里的闲散生活不能满足这位年轻军官渴望冒险的欲望,他先后到古巴、印度、埃及、南非旅行,参加英帝国对殖民地人民进行镇压的战争。其间他作为战地记者,常常写些战事报道。他在西班牙写的《马拉根德野战军的故事》,曾受到当时萨里斯伯里首相和威尔士亲王的赞扬。于是丘吉尔热情倍增,又写了小说《萨伍罗拉》(1900),此书既有自传的性质,又富于幻想和浪漫的色彩。
在南非参加布尔战争期间,丘吉尔被捕,不久逃脱,这段经历使他更加出名。1900年,他竞选获胜,当上奥尔德姆市的保守党议员,从此开始了政治生涯。他加入自由党,历任殖民大臣(1906)、贸易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1911)、军需大臣(1914)。在此期间,他写了《拉道尔夫·丘吉尔勋爵传》(1906),这本记叙他父亲政治生涯的书,成功地补救了主人公的政治声誉,并且把他失败的政治和社会原因揭示出来。
1908年,丘吉尔与克莱门泰·霍杰小姐结婚,据丘吉尔本人讲,他们婚后过得很幸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多年动乱喧嚣年代里,丘吉尔在政治舞台上时起时伏。在政治角逐的同时,他并未放弃要当作家的努力。1923至1931年,他写了记录一次大战的历史著作四卷本《世界危机》。作者在前言中说,他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清理出关键性的问题及重要的决定,并努力忠实地说明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此书是作者的趣味、知识、敏锐的直觉和力求真实的原则的独特结合,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称得上是一本旷世之作。在《我的早期生活》(1930)中,作者以更为明智和深沉的情感回顾了自己青年时代走过的道路,被认为是丘吉尔传记中的佳作;《马博罗传》(1933—1938)则是丘吉尔力图历史地评价祖父马博罗的功绩,带有为祖先辩护色彩的传记作品。不过作者对历史与个人的思考,无疑对他后来领导英国人民的对德战争起了有益的作用。
当二次大战的战火还未烧到英国时,张伯伦首相及英政府中的不少人主张推行绥靖政策,遂与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丘吉尔虽然在党内、政府内不断遭到孤立、批判,但他坚持主张武装英国,给予德意法西斯以有力、有效的反击。为此,他发表了大量的演说,其突出的主题就是国家的安全与尊严、人民的命运和胜利。他的演说,语言精湛、简练,并常常恰到好处地引用警句、格言,加上他雄辩的口才,他被公认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演说家,他的演讲后来又被重新录制,视作艺术佳品。
1940年春,德军攻占欧洲大部分的低地国家,在这紧要关头,张伯伦癌病日重,辞去首相职务,丘吉尔出任战时三党联合内阁首相,领导人民抗击德寇,他的演说大大鼓舞了人民击败侵略者的信心,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1945年,丘吉尔在大选中失败,工党执政。丘吉尔作为反对党的领袖,在国内外、党内外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主张英美联盟对抗苏联,并号召已被战争耗尽力气的人民建设和恢复自己的家园。1951年秋,他重任英国首相。作为一个政治家,此时他达到了其漫长生涯的顶峰。作为一个作家,他用了六年多的时间(1948—1954)写下了六卷本历史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年过七旬的丘吉尔,仍然保持着撰写《世界危机》时的写作热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记叙和分析了二次大战期间英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撰写此书的后三年中,作为首相,他以独特的地位和角度,分析了二次大战中英国在政治与经济、进攻与防守等方面所采取的战略战术的得失。此书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承认。1953年,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着手著写30年前就梦想完成的另一部著作《英语民族史》。1956年,他82岁之际,发表了前两卷,1957、1958年又分别发表了后两卷。此书发表时,正值一批新的历史学家崛起,他们对丘吉尔传统的写作方法不以为然,因而此书在当时只不过是由于作者的身份而获得了应有的敬意。1964年,丘吉尔退出政界,在家安度晚年。
(二)初读感悟,梳理结构
1.这篇散文的内容是什么?
(1)作品开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从他与绘画的“缘分”的起始写起,而是把握住了绘画给作者带来的“新奇”“奇异”这一最初感受,并用“神秘莫测”和“大开眼界”,对这种感受加以描述,既提领了下文,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然后记叙自己如何在别人的帮助下走出人生的低谷,大胆迈向绘画创作。
(3)再后,在徜徉于绘画这个“阳光普照、色彩斑斓的花园”时,作者更是随处生发,以情趣盎然、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绘画赋予他的至高享受。
(4)最后,作者热情洋溢的呼吁读者投身艺术并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人生满足。
2.绘画究竟给予作者以怎样的人生享受?
(1)对自然景色观察能力的提高;
(2)剖析的理解的欣赏艺术杰作的眼光;
(3)平凡的事物上看到许多美妙的色彩;
(4)刺激旅游,从中陶情养性;
(5)令人全神贯注,不知疲倦,忘记烦恼和未来的威胁。
3.尝试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
作者描写了自己在处于人生低谷时学画的经历和感悟,表现了他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执著精神,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画,看似文章的中心,其实写作的重点不是写如何学绘画,而是描述学画的感想、心得,写自己如何把心中苦闷升华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本文虽是长文的节选,但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看出清晰的思路、完整的结构,也就是说,本文有明显的开头、结尾,有充分展开的中腹,思路一步步发展,层次分明,条理井然;伴随着事件的描述,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文章中事件描写的顺次为:
(1)开篇,作者先说自己年至四十学画,成绩不错,这是全文的总起;
(2)述说自己的挫折,似乎走到了人生的低谷,如果按文章波澜起伏来说,这是文章的“伏”势;
(3)进入文章的“起”势,写作者初试画笔,这是与绘画的缘分的起点;
(4)写一系列细碎的事件:绘画调色,修正画面,观察自然,遇见塞尚门徒,凝视物体辨别色调,以绘画作为旅游的刺激剂,以绘画作为消遣;
(5)呼吁读者也尝试绘画,作为全文的结语。
本文的心理描写,顺次为:
(1)点明自己学画“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并且希望与别人分享体验;
(2)述说自己的心理挫折,从一些词语表现出来:“烦恼”“过度紧张”“最苦闷”“炽烈的信念”“热切”“被迫赋闲”;
(3)写初试画笔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一些词语表现出来:先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病态的拘束”,继而“雄赳赳气昂昂”“再也不怕”;
(4)充分地展开心理描写:体会到“大胆”的重要性,列举对油画的欣赏理由,重新认识自然景色,更新看画的眼光,重视视觉记忆,体验绘画伴随旅游的快乐,体验绘画作为消遣的轻松愉快;
(5)总的表达自己体验到的“充实”和“崇高”,奉劝读者也来分享体验这种“神奇新世界”。
从上面的分述可以看出,事件描写和心理描写基本上是平行的,也略有错落。文章心理描写非常突出,甚至可以说文章是以描写心理活动为主的,正如课本“导读”所说:“本文就不是单纯地详述事件的过程本身,而是着重描述事件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
4.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艺术是苦闷的升华,是精神回归的家园。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志愿不得实现,只有转向艺术,他说“这样的嗜好在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搭救了我”,可以说艺术是人的疲倦心灵的疗养所,精神回归的家园。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痛苦甚至厄运,如果精神沉溺于痛苦中而不得摆脱,可能造成人的心灵创伤,理想明灯熄灭,精神大厦坍塌。艺术虽不能包医精神的百病,但它能给人生存信念、精神动力和顽强的意志力。人在现实世界中不得享受到精神快乐,或许能在艺术世界中充分享受得到。所以人的一生应该有某些精神寄托,如爱好艺术,爱好体育,应该有良好的情趣。
(三)品析语句,细研写法
1. 如何理解课文“导读”所说“他的散文继承了英国散文恬淡、风趣的传统”?
英国散文具有悠久的传统,专就随笔类散文(Eassy)来说,作家众多,作品繁富,内容广泛,写法多样,以风格而论,多是散漫的、恬淡的、风趣的,历代作家有培根(约1214—约1292)、笛福(1660—1731)、艾迪生(1672—1719)、斯梯尔(1672—1729)、约翰生(1709—1784)、兰姆(1775—1834)、哈兹里特等。
课文同样体现散漫、恬淡、风趣的文风。它写的是作者在紧张情绪之余的安适、和乐的生活,表达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它是谈话体,或闲话体,作者娓娓道来,似与读者谈心,讲述自己的内心经历。本文不纯粹是叙事,还有许多议论,这些议论可以见出作者的机智、敏锐、深刻,这些都是对前代散文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2.细读文章,分析英式散文恬淡、风趣的特色。
明确: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描写细致,叙述详尽,议论充分,显示一种精细的、铺张扬厉的风格。其中(1)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如写初握画笔:
“那支没蘸色的画笔重如千斤,性命攸关,悬在空中无从落下。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画笔蘸一点点蓝颜料,然后战战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画布上画了大约像一颗小豆子那么大的一笔。”
(2)句子较为复杂,用了许多修饰语或补足语,所以形象感、动作感很强。第二句话有五十多字,其实句子主干只是“我用画笔蘸颜料,画了一笔”十多字而已。提炼之后的句子似乎简洁了,但内容单薄了,文学性弱了,远不如原句意味之深长,情态之丰富。
此外还有“然后在吓得簌簌直抖的画布上肆恣汪洋地涂了好几笔蓝颜色”,“雄赳赳气昂昂地朝我的牺牲品扑了过去”等,都是细致生动的好句。
再有,(3)文中叙述也尽情而为,不求简洁,文气很盛,跌宕起伏。看开篇一段:
“年至四十而从未握过画笔,老把绘画视为神秘莫测之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投身到了一个颜料、调色板和画布的新奇兴趣中去了,并且成绩还不怎么叫人丧气──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我很希望别人也能分享到它。”
“年至……丧气”是一个长长的句子,仿佛一气呵成;后面一个“这”字总领以上的长句,又带出下面的两个单句,变得短促。可以看出语句的长短、缓急各不相同,交错成趣。
(4)本文的描写、叙述和议论是融为一体的,仍看上一例句,前面是叙述,紧接着“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是一议论句,很自然地说出。
(5)本文的语言虽然感性的味道很浓,但也有理性暗含其中,如在说“可是实在没有比油画更好的材料了”之后,跟着列举“首先”“其次”“最后”三点,都是按事情的性质来说的,体现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全篇思路一步步发展,从几个方面描述作者学画的感悟,也显示理性在暗中规范着行文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课下收集整理十条邱吉尔的名言,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查找阅读丘吉尔的演说稿。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