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与绘画的缘分 课件(2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我与绘画的缘分 课件(2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1 11:52:26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
发现诗意
我与绘画的缘分
课文导入
苏轼面对人生风雨高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李白面对仕途坎坷长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商隐面对人生困境低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英国首相丘吉尔面对人生低谷则拿起了画笔,在艺术中寻觅精神的家园和前进的动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斯顿?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看看他与绘画是什么样的缘分。
我与绘画的缘分
走近作者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著名政治家、
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他曾带领英国获得二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五小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著名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活动,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走近作者
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从1946年开始,他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终于在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思想内容,领会爱与善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领会“让故事本身说话”的意义,学习散文的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领会爱与善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
 ? 
背景简介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身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引咎辞职。丘吉尔晚年访问美国时曾对记者说:“没有绘画我就活不下去。”从《我与绘画的缘分》这篇机智精辟、唱叹有情的散文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绘画的深厚感情和独特体会。
丘吉尔画作
检查预习,正音
嗜好
簌簌
希冀
着迷
踌躇
镀金
咫尺
(shì)
(sù)
(
dù)
(
chòu
chú
)
(
jì)
(
zháo)
(zhǐ
)
查字典,释词
神秘莫测:很神秘,使人摸不透。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
理思路,明重点
本文记叙了哪些事件?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①开篇:年至四十学画,成绩不错,总领全文。②文章的“伏”势:述说人生挫折,似乎走到了人生的低谷。③进入文章的“起”势:初试画笔,这是与绘画的缘分的起点。④绘画小事:绘画调色,修正画面,观察自然,遇见塞尚门徒,凝视物体辨别色调,以绘画作为旅游的刺激剂,以绘画作为消遣。⑤结束全文:奉劝读者也尝试绘画。
理思路,明重点
作者在学画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点明自己学画“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并且希望与别人分享体验。
②述说自己的心理挫折:"烦恼”“
过度紧张”“最苦闷”“炽烈的信念”“热切”“
被迫赋闲”等。
③写初试画笔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是“小心翼翼”“
战战兢兢”“病态的拘束”,继而“雄赳赳气昂昂”“再也不怕”。
④充分地展开心理描写:体会到“大胆”的重要性,列举对油画欣赏的理由,重新认识自然景色,更新看画的眼光,重视视觉记忆,体验绘画伴随旅游的快乐,体验绘画作为消遣的轻松愉快。
⑤表达自己体验到的“充实”和“崇高”,奉劝读者来分享体验这种“神奇新世界”。
理思路,明重点
从本文中我们看出丘吉尔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想在政界和军界大干一番事亚;另一方面,他又知进退,不气馁,不沮丧,转而全身心地学画,充分享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轻松。
课文研读,分析重点
“这样的嗜好在一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搭救了我”一句中搭救”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用“搭救”一词足见绘画使“我”苦闷的心灵得到慰藉,写出“我”对绘画充满感激之情。
课文研读,分析重点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再次以情趣盎然、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绘画赋予他的至高享受。请简要分析这种“至高享受”在全文中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作者在表述上丰富多彩,刻意求变,如“我便本能地意识到了自己我活了四十多岁,除了用普通的眼光,从未留心过一这一切”“不管面临何等样的目前的烦恼和未来的威胁,一旦画面开始展开,大脑屏幕上便没有它们的立足之地了”等等。这些句子说的都是绘画对作者精神世界的充实,表达上却又各出机杼,妙趣横生。在传达作者的体验与情感的同时,本文的议论既以其妙言隽语错落于文中,使作品新人耳目、摇曳多姿,有着“一咏二咏意犹未尽,故三叹之”的效果,又以其和谐统一的意蕴,将作者情之所至、文之所至的叙述,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课文研读,解决难点
“作为一种消遣绘画简直十全十美了……可是却没有一个喜欢绘画的人接连站三四个钟点画画会感到些微的不适。”这段话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点明绘画给人带来的乐趣在教堂站上半个钟头就很不自在,而喜欢绘画的人接连站三四个钟点画画会感到些微的不适,绘画带给人的享受真是太美妙了。
课文研读,解决难点
“那支没蘸色的画笔重如千斤,性命攸关,悬在空中无从落下。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画笔蘸一点点蓝颜料,然后战战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画布上画了大约像一颗小豆子那么大的一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第一句话较为复杂,用了许多修饰语或补足语,所以形象感、动作感很强。第二句话有五十多个字,其实句子主千只是“我用画笔蘸颜料,画了一笔”十多字而已。提炼之后的句子似乎简洁了,但内容单薄了,文学性弱了,远不如原句意味之深长,情态之丰富。
课文研读,解决难点
“年至四十而从未握过画笔,老把绘画视为神秘莫测之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投身到了一个颜料、调色根和画布的新奇兴趣中去了,并且成绩还不怎么叫人下气一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我很希望别人也能分享到它。”这句话的精彩之处是什么?
这是一个长长的句子,仿佛一气呵成;后面一个“这”字总领以上的长句,又带出下面的两个单句,变得短促。可以看出语句的长短、缓急各不相同,交错成趣。而且“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是议论句,这样自然地说出,更显文笔的流畅。
课文研读,探究疑点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观点一:艺术是苦闷的升华,是精神回归的家园艺术是人的疲倦心灵的疗养所,精神回归的家园。
观点二: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痛苦乃至厄运,如果精神沉溺于痛苦中而不得摆脱,可能造成人的心灵创伤、理想明灯熄灭、精神大厦坍塌。
观点三:人的一生应该有某些精神寄托,如爱好艺术,爱好体育,应该有良好的情趣。
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细腻突出
文章不是单纯地详述学习画画的过程本身,而是着重描述在学习的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如作者描写初试画笔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是“小心翼”“战战兢兢”
“病态的拘束”,继而“雄赳赳气昂昂”“再也不怕”。作者以此表达出自己体验到的“充实”和“崇高”,奉劝读者也来分享和体验这种“神奇新世界”。
艺术特色
语言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
文章的语言描写细致,叙述详尽,议论充分,显示出一种精细的、铺张扬厉的风格。
文中叙述也尽情而为,不求简洁,文气很盛,跌宕起伏。如开篇一段:
“年至四十而从未握过画笔,老把绘画视为神秘莫测之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投身到了一个颜料、调色板和画布的新奇兴趣中去了,并且成绩还不怎么叫人丧气一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我很希望别人也能分享到它。”
艺术特色
感性中蕴含理性
文章的语言虽然感性的味道很浓,但也有理性暗含其中,如在说“可是实在没有比油画颜料更好的材料了”之后,接着列举“首先”“其次”“最后”三点,都是按事情的性质来说的,体现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全篇思路一步步发展,从几个方面描述作者学画的感悟,也显示理性在暗中规范着行文的作用。
拓展练习
运用第二人称进行写作是文章创作的一种方法,也是视觉冲击的技巧一”。在这篇文章中,丘吉尔不仅使用了第一人称,还使用了第二人称,仿佛在与读者谈心,如“你瞧,那大海的蓝色,你怎么能描摹它呢”一句。请以某位作家为话题,写一段以第二人称为主的文字,表达你对这位作家的赞美之情。200字左右。
拓展练习
思路点拨:
思路一:如果写抒情怀人的文章,不妨大胆地倾诉,说尽“你”的种种好处。通过述说,表达爱憎。这是一种巧妙的对比。
思路二:可以模仿屈原的《天问》,把心中所思所想,把烦恼、理想与抱负对天述说或向天发问。当然不必拘泥于“天”,天地万物、花乌虫鱼、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倾诉和追问对象。《我与绘画的缘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与绘画的缘分》选自《外国散文百年精华》,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作者描写了自己在处于人生低谷时学画的经历和感悟,表现了他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执著精神,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画,看似文章的中心,其实写作的重点不是写如何学绘画,而是描述学画的感想、心得,写自己如何把心中苦闷升华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思想内容,领会爱与善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领会“让故事本身说话”的意义,学习散文的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领会爱与善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对艺术世界的耐性和钻研精神
【教学难点】
领悟英国传统散文恬淡、风趣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诵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轼面对人生风雨高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李白面对仕途坎坷长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商隐面对人生困境低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英国首相丘吉尔面对人生低谷则拿起了画笔,在艺术中寻觅精神的家园和前进的动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斯顿·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看看他与绘画是什么样的缘分。
【设计意图】以古今中外名人面对坎坷挫折时的态度导入,旨在让学生明白,丘吉尔并不是仅仅在谈绘画,而是通过绘画谈自己的精神追求。
二、走近作者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著名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他曾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五小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著名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活动,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从1946年开始,他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终于在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丘吉尔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明确丘吉尔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
三、背景简介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身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引咎辞职。丘吉尔晚年访问美国时曾对记者说:“没有绘画我就活不下去。”从《我与绘画的缘分》这篇机智精辟、唱叹有情的散文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绘画的深厚感情和独特体会。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文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内涵,如创造艺术作品的勇气和灵气,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沉浸艺术世界的耐性和钻研精神。
四、基础知识梳理
1、检查预习,正音
嗜好(shì)
簌簌(sù)
希冀(
jì)
着迷(
zháo)
镀金(
dù)
踌躇(
chòu
chú
)
咫尺(zhǐ
)
3、查字典,释词语。
(1)神秘莫测:很神秘,使人摸不透。
(2)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3)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4)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5)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6)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
五、理思路,明重点
默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了哪些事件?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①开篇:年至四十学画,成绩不错,总领全文。②文章的“伏”势:述说人生挫折,似乎走到了人生的低谷。③进入文章的“起”势:初试画笔,这是与绘画的缘分的起点。④绘画小事:绘画调色,修正画面,观察自然,遇见塞尚门徒,凝视物体辨别色调,以绘画作为旅游的刺激剂,以绘画作为消遣。⑤结束全文:奉劝读者也尝试绘画。
(2)作者在学画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点明自己学画“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并且希望与别人分享体验。
②述说自己的心理挫折,从一些词语表现出来:“烦恼”“
过度紧张”“最苦闷”“炽烈的信念”“热切”“被迫赋闲”等。
③写初试画笔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一些词语表现出来:先是“小心翼翼”“
战战兢兢”“病态的拘束”,继而“雄赳赳气昂昂”“再也不怕”。
④充分地展开心理描写:体会到“大胆”的重要性,列举对油画欣赏的理由,重新认识自然景色,更新看画的眼光,重视视觉记忆,体验绘画伴随旅游的快乐,体验绘画作为消遣的轻松愉快。
⑤表达自己体验到的“充实”和“崇高”,奉劝读者来分享体验这种“神奇新世界”。
(3)从本文中我们看出丘吉尔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想在政界和军界大干一番事亚;另一方面,他又知进退,不气馁,不沮丧,转而全身心地学画,充分享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轻松。
【设计意图】如今高考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教授学生抓住段落主要内容概括段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六、课文研读
1.分析重点
(1)
“这样的嗜好在一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搭救了我”一句中搭救”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用“搭救”一词足见绘画使“我”苦闷的心灵得到慰藉,写出“我”对绘画充满感激之情。
(2)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再次以情趣盎然、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绘画赋予他的至高享受。请简要分析这种“至高享受”在全文中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作者这里抒发的感受与最初的感受虽然是一致的,但在表述上却丰富多彩,刻意求变,如“我便本能地意识到了自己我活了四十多岁,除了用普通的眼光,从未留心过一这一切”“人们会第一次开始去嫉妒梅休赛兰”以及“不管面临何等样的目前的烦恼和未来的威胁,一旦画面开始展开,大脑屏幕上便没有它们的立足之地了”等等。这些句子说的都是绘画对作者精神世界的充实,表达上却又各出机杼,妙趣横生。在传达作者的体验与情感的同时,本文的议论既以其妙言隽语错落于文中,使作品新人耳目、摇曳多姿,有着“一咏二咏意犹未尽,故三叹之”的效果,又以其和谐统一的意蕴,将作者情之所至、文之所至的叙述,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解决难点
(1)“作为一种消遣绘画简直十全十美了……可是却没有一个喜欢绘画的人接连站三四个钟点画画会感到些微的不适。”这段话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点明绘画给人带来的乐趣在教堂站上半个钟头就很不自在,而喜欢绘画的人接连站三四个钟点画画会感到些微的不适,绘画带给人的享受真是太美妙了。
(2)“那支没蘸色的画笔重如千斤,性命攸关,悬在空中无从落下。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画笔蘸一点点蓝颜料,然后战战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画布上画了大约像一颗小豆子那么大的一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第一句话较为复杂,用了许多修饰语或补足语,所以形象感、动作感很强。第二句话有五十多个字,其实句子主千只是“我用画笔蘸颜料,画了一笔”十多字而已。提炼之后的句子似乎简洁了,但内容单薄了,文学性弱了,远不如原句意味之深长,情态之丰富。
(3)
“年至四十而从未握过画笔,老把绘画视为神秘莫测之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投身到了一个颜料、调色根和画布的新奇兴趣中去了,并且成绩还不怎么叫人下气一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我很希望别人也能分享到它。”这句话的精彩之处是什么?
这是一个长长的句子,仿佛一气呵成;后面一个“这”字总领以上的长句,又带出下面的两个单句,变得短促。可以看出语句的长短、缓急各不相同,交错成趣。而且“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是议论句,这样自然地说出,更显文笔的流畅。
3.
探究疑点: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观点一:艺术是苦闷的升华,是精神回归的家园。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志愿不得实
只有转向艺术,他说“这样的嗜好在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搭救了我”,可以说艺术是人的疲倦心灵的疗养所,精神回归的家园。
观点二: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痛苦乃至厄运,如果精神沉溺于痛苦中而不得摆脱,可能造成人的心灵创伤、理想明灯熄灭、精神大厦坍塌。
观点三:人的一生应该有某些精神寄托,如爱好艺术,爱好体育,应该有良好的情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内容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分析文章的重难点,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艺术特色:
1.心理描写细腻突出
??文章不是单纯地详述学习画画的过程本身,而是着重描述在学习的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如作者描写初试画笔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是“小心翼”“战战兢兢”
“病态的拘束”,继而“雄赳赳气昂昂”“再也不怕”。作者以此表达出自己体验到的“充实”和“崇高”,奉劝读者也来分享和体验这种“神奇新世界”。
2.语言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
??文章的语言描写细致,叙述详尽,议论充分,显示出一种精细的、铺张扬厉的风格。如对初握画笔的情态进行的描写:“那支没蘸色的画笔重如千斤,性命攸关,悬在空中无从落下。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画笔蘸一点点蓝颜料,?然后战战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画布上画了大约像一颗小豆子那么大的一笔。”
??另外,文中叙述也尽情而为,不求简洁,文气很盛,跌宕起伏。如开篇一段:“年至四十而从未握过画笔,老把绘画视为神秘莫测之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投身到了一个颜料、调色板和画布的新奇兴趣中去了,并且成绩还不怎么叫人丧气一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我很希望别人也能分享到它。”
3.感性中蕴含理性
文章的语言虽然感性的味道很浓,但也有理性暗含其中,如在说“可是实在没有比油画颜料更好的材料了”之后,接着列举“首先”“其次”“最后”三点,都是按事情的性质来说的,体现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全篇思路一步步发展,从几个方面描述作者学画的感悟,也显示理性在暗中规范着行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领会“让故事本身说话”的意义,学习散文的叙事艺术。领悟英国传统散文恬淡、风趣的特点。
八、拓展练习
运用第二人称进行写作是文章创作的一种方法,也是视觉冲击的技巧一”。在这篇文章中,丘吉尔不仅使用了第一人称,还使用了第二人称,仿佛在与读者谈心,如“你瞧,那大海的蓝色,你怎么能描摹它呢”一句。请以某位作家为话题,写一段以第二人称为主的文字,表达你对这位作家的赞美之情。2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用第二人称“你”的方式来叙述,会使读者感到有一种亲切感、参与感,能作为一种加强语气、浓化感情的表现手段,也会使阅卷老师备感亲切。
??思路一:如果写抒情怀人的文章,不妨大胆地倾诉,说尽“你”的种种好处。通过述说,表达爱憎。这是一种巧妙的对比。
思路二:可以模仿屈原的《天问》,把心中所思所想,把烦恼、理想与抱负对天述说或向天发问。当然不必拘泥于“天”,天地万物、花乌虫鱼、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倾诉和追问对象。
参考答案:
??看你在大海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思考着每一个鲜活的生灵,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祈祷。你“面朝大海”,想象着那“春暖花开”带给心灵一番暖流般的哺育。是的,你的心灵是纯洁的,不曾让它长有一株杂草。因为你带给他们的每一次惊喜都是一场美美的梦。海子,尽管你肉体的离去,带给世界-场无情的悲剧,但你却留给世界一颗纯真的心灵。你的心灵得到了哺育,你的灵魂变得温和、美丽。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用散文化的语言表情达意,锻炼、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走进本科内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我常常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