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11 17: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王刚家珍藏着这样一幅照片:王刚的爷爷正驾驶着一辆“解放”牌汽车,行驶在武汉长江大桥上。你知道这幅照片最早摄制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时
C.抗美援朝时期
D.“一五”计划完成时
2.有一首歌唱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到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依据是(  )
A.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B.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4.将“1954年9月”和“北京”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D.庆祝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大会的召开
5.“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采。”这副对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青藏公路建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1956年某日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7.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晴朗的日子闪烁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
A.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
8.“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B.没有制定法律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D.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9.从1949年召开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到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说明(  )
A.新中国政治建设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C.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D.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0.1955年9-10月,毛泽东主编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为此书写了2篇序言和104篇按语。毛泽东此举的目的是(  )
A.推进土地改革运动
B.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C.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D.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11.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12.观看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漫画可能出
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一运动中(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3.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20世纪)60年代同世界有差距,但不太大。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
14.“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人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土地改革的教训
D.三大改造的教训
15.习近平曾填词一首歌颂一个人物,部分如下:“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请问他所歌颂的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张思德
二、综合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下图:
请回答: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我国在哪些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4分)
(2)图一中,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于哪一年?品牌叫什么?(4分)
(3)图二中桥的名称是什么?你知道毛泽东盛赞此桥的著名诗句吗?(4分)
(4)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这个案子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分)
(3)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4分)
18.(13分)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邮票中的措施】
(1)图一反映了党中央在农业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分)
【史料中的改造】
1952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史料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主要是哪几个行业?各个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各自方式是怎样的?(4分)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3分)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3分)
19.(16分)融入情境,探究问题。解读课文标题属于探究历史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本单元的标题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对此某历史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
【读图评史】见图:
图一
北京妇女将锅、盆等生活用品送去炼钢
图二
河南信阳的土高炉群
(1)根据上图中的两幅图,对当年的这项“运动”作出自己的评价。(4分)
【材料探析】
1958年12月19日党中央宣布,提前12天完成全年钢产量翻番的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
(2)你认为上述材料中的数据是否属实?结合上面的两幅图,你认为通过此法炼成的钢质量怎样?
对当时的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总结归纳】
(3)1956~1966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有哪些?又取得了哪些成就?从失误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6分)
《第二单元
综合测评卷》参考答案
1.D
2.D
3.A
4.B
5.A
6.D
7.B
8.A
9.A
10.B
11.A
12.C
13.D
14.B
15.C
16.(1)“一五”计划期间;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
(2)1956年。“解放”牌。
(3)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性,更加坚定了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
17.(1)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残酷迫害。?说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2)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认清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8.(1)土地改革。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公私合营。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1)全国人民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大炼钢铁的运动中去,建起了许?多个小土高炉等,用土法炼铁炼钢,毁掉了不少山林,也影响了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不属实。炼出的钢有相?当一部分是废钢;严重影响了刚刚建立的工业基础,使国民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就: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应该注意的问题: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