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谈挑花 课件(1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谈挑花 课件(1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1 13:09:47

文档简介

《谈挑花》教学设计
《谈挑花》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选自《沈从文全集》第三十卷,是一篇关于民间刺绣艺术的社科类说明文。挑花是一种民间艺术,属于刺绣针法的一种。沈从文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其间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该书是沈从文晚年最主要的作品,写作历时十五年。史家普遍认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挑花固然是沈从文研究的对象。作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这种民间工艺娓娓道来,既有时间上的流传梳理,又有空间上的风格辨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并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筛选、提取重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
3.挑花是民间刺绣的一种,十字绣又是挑花的一种。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十字绣这一民间工艺形式,了解其材料,刺绣方法,色彩,图案,以及销售等情况,撰写调查报告,课堂上向师生汇报。也可以要求学生了解身边的其他刺绣艺术。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学生交流对身边刺绣艺术的调查,展示可获得的刺绣作品。(如果有十字绣就更好啦)
2.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3.关于著作。
沈从文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郭沫若作序,全书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为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以来成果之结晶。该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
4.关于挑花。
挑花,抽纱工种的一种,亦指刺绣的一种针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一般挑在枕头、桌布、服装等上面,作为装饰。挑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尤为普遍。
2006年,挑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特殊的民间技艺,所展示的是兴化女性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这一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的古老工艺,目前因传承断代,材料匮乏,制作困难,已经处于濒危的边缘,需得到保护和抢救。
(二)初读感悟,梳理结构
1.学生默读后,师生一起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交代挑花与刺绣及十字绣的关系,指出挑花是一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富有民族特色、成就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第二段,挑花的流传情形。作者将印花布与挑花作了比较,指出两者的流传似同实异。
第三段,挑花的现状。衰落,成为遗产。
第四段,挑花的用料特征。作者将汉族与苗族、瑶族不同的材料选择作了比较,结合用料特征,对某些图案作了史学考证。
第五段,挑花永久的生命。
(三)品读文章,深入辨析
1.
挑花的流行有什么特点?与传统的印花布比较,有什么不同?
明确:
(1)生产上:印花布由事业工匠生产,而挑花则由民间妇女生产;
(2)性质上:印花布进入商品领域,而挑花则非商品;
(3)图案上:印花布有缬板,图案往往异地同纹,而挑花没有定稿,图案千变万化;
(4)传承方式:挑花是典型的亲邻相授;
(5)现状:凡彩色印花技术所到之处,挑花必然衰落。
2.为什么说凤穿牡丹和团式串枝莲图案具有永久青春生命?
明确:凤穿牡丹可能起源于二千三四百年前的楚国,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健康活泼,再加上牡丹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成为花中之王,富贵之象征,而凤穿牡丹,则又具有了春风独占的爱情喻义,成为人民艺术共通的题材。串枝莲,又名缠枝莲,穿枝莲,是传统吉祥纹样之一。莲“怜”同音,古诗文中常以莲子喻怜子,缠枝又象征爱情。所以作者说这两种图案具有永久青春生命。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说明文的语言,不管是平实,还是生动,都离不开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语言必须准确。科普文章的语言,更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如:
在湖南地区发现,可能和一个优秀传统有关。
又如:但是穿凤牡丹主题画,必在牡丹花成为人们心目里“花中之王”,而凤穿牡丹且具有春风独占的爱情喻义后,才会普遍使用作人民艺术共通的题材。所以这个主题的成熟,不会早于宋代。漆器上凤纹图案的影响,只能说是部分的,间接的。
作为一篇社科类说明文,沈从文非常注重实证。从这篇文章看,几乎处处有考证,处处有历史,这不仅反映出作家深厚的史学底蕴,更能反映他一丝不苟的精神。
4.教师小结。
沈从文的学生、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能把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沈从文的物质文化史研究,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来“还原”各种存留形式的生命和情感,恢复它们生动活泼的气息和承启流转的性质,使其汇入历史文化的长河。沈从文自己也说:“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在这篇平实的说明文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执著。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文章提到现代工艺发展导致民间艺术衰落的现象,你了解到的还有哪些?请提起你的笔,对身边的这些现象作描述和记录。
(这个作业最终可作为学生的学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
附:板书设计
谈挑花
——沈从文的“抒情考古学”(汪曾祺语)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共15张PPT)
第四单元
·
艺术与科学
谈挑花
课文导入
挑花,是刺绣的一种针法,是中国民间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传统手工艺。它在丰富我国民间艺术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世界遗产中的一支独秀。挑花装饰意味深厚,形象简练夸张,同时又富有传神的真趣。它以精简的构图和多变的手法,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本民族人民热爱自然的情怀一一展现出来,既融合了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又创造出一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风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谈挑花》,来领略这种古老而又现代的工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挑花艺术的特点,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
 ? 
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理思路
第一段:挑花流行于民间,成就巨大。
第二段:与蓝印花布对比,讲解挑花题材。
第三段:挑花受现代工业影响,多保存于偏僻山区。
第四段:挑花使用地材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同。
第五段:凤穿牡丹和串枝莲图案是挑花绣最有新鲜生命值的图案。
析重点,解难点
读第一段,概括挑花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从技术上属于古典,现代仍然继续发展;富于民族艺术特色;成就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析重点,解难点
阅读第二段,比较蓝印花布与挑花工艺的异同。
同:都与广大人民生活联系密切;都属于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异:①蓝印花布属于部分事业工匠,生产具有全国性;挑花历来非商品生产;②蓝印花布花布纹样常常相同;挑花图案千变万化。
阅读第三段,分析挑花艺术在偏僻山区保存较好的原因。
近现代工业发展迅速,机制印花布流行,对挑花绣带来了较大影响,导致其逐渐衰落。而偏僻山区受这一影响较小,所以保存较好,艺术风格更为鲜明。
析重点,解难点
阅读第四段,分析不同民族所用地材和效果有何不同。
汉人忌讳白布,多用是在土白布上用深青线挑花,少数民族尚青黑爱彩色,所以多用青布作地,上加彩线或者棕黄绿。
白地挑花绣图案疏朗,如素描画;青黑地挑花绣,构图繁复,色彩错综。
析重点,解难点
阅读第五段,分析凤穿牡丹为何具有新鲜生命值。
(1)与优秀传统有关,凤穿牡丹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2)具有春风独占的爱情寓意。
析重点,解难点
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凡是彩印花布所到处,挑花绣必受一定影响,逐渐衰落”,这种现代工业发展导致民间工艺衰落的现象,你了解到的还有哪些?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拓展延伸
观点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吸引的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也导致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树立民族民间文化认同感,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研究、保护时,要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只有从乡民的具体生活出发,将乡民艺术视为乡民生活与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理解其魅力与真谛。”
拓展延伸
观点二:可以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并对存在法律漏洞之处及时修订或者出台新法规。借鉴别国的成功保护模式,以充分实现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其进行有法可依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观点三: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伟大的历史性任务,是政府部分和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位公民共同肩负的责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之下,加大民族民间文化设施配置,深入民族文化调研。从教育机制上广泛的培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人,并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组织活动,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融入人们意识之中,“以人为本”做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得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能够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