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作者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材料。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要自主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提升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积累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通过品读分析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
体会红军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速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让我们了解到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课文采取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能使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战争史上,有一场特殊而伟大的战役。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创举:战役全长二万五千里,经历的地方环境恶劣,过草地,爬雪山,多次碰到敌人的阻截拦击,军队的装备残缺不堪,甚至多次断粮缺水,却对百姓秋毫无犯,还帮助穷苦百姓,百姓甚至拿出自己的所有帮助这支军队。历经两年多,这支军队终于从长江以南转移到了大西北,在大西北建立了自己的新的根据地。这支军队叫红军,这场战役叫长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征路上的一个小故事《老山界》,这是红军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高山的故事。(板书课题)
预习检测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思考目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默读要求同学们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明确:(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交流: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二)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本文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试分析文章结构。
明确:
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
分三部分
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2段);
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3段)。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一)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士兵们都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讥笑敌机
(二)以“图”为抓手捕捉构思特点。
(1)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画出红军攀爬老山界的示意图。
明确:山顶翻越
山腰露宿
“之”路攀爬
轻松下山
竹楼攀谈
(2)观察自画的示意图,小组小结本文构思的特点。
明确: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见情景也发生变化。
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与事件逐一发生发展变化的方式,犹如爬越一座大山,由山脚到山腰到山顶,越高越险。
四、赏析语言,体会情感
(一)“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从距离、轻重和感觉来写声音,以动写静,折射出声音的不可捉摸。“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
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
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之,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景色之美,烘托乐观之情。
(二)找出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分析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明确:信息:显示了山的陡峭,山路的曲折艰险,令人惊心动魄。
精神:这般壮丽、神奇、美妙的景象,又显示了长征征途中,红军战士心中不灭的希望和勇往直前,接天的勇气,也是作者对红军战士敬仰之情的表达。
(三)研读尾段: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这句话里说的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的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这样能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一)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希望同学们珍惜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创造的和平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肩负使命,砥砺前行!要有“长征”精神,不怕困难,奋勇直前。
(二)名句积累。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2)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七律》——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附:板书设计
老山界
到达山顶
攀登雷公岩
下山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6
老山界
一、巩固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攀谈(????)?
咀嚼(??
?)??呜咽(???
)
骨碌(????)??缴租(????)??欺侮(????)
矗立(????)??督促(?
??)
苛捐(????)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并注音
(
)咀嚼
(
)呜咽
嚼
咽
(
)细嚼慢咽
?
(
)味同嚼蜡
(
)咽喉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B.姐姐劳动了一天,一躺下就酣然入梦了。
C.在旧社会,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
D.这个人整天不言不语,令人不可捉摸。
4.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5.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6.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
(2)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
(3)罕见的美好景象。(
)
(4)甜美、畅快地入睡。(
)
二、思考探究
7.文中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8.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考答案
1.pān
jǔjué
yè
gūlu
jiǎo
wǔ
chù
dū
kē
2.jué
jiáo
yè
yàn
yān
3.A
4.D
5.C
6.⑴澎湃⑵绝壁⑶奇观(4)酣然入睡
7.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8.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