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2 16:25:55

内容文字预览

7
土地的誓言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统编语文教科书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学习这篇散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理解作者对沦陷了的东北大地炽热的眷恋之情,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修辞、多角度描写、人称的改变等多种抒情方式,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谁发出的誓言?誓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划出原文)?
(3)划出每个段落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4)有人说第一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5)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出示东北“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照片。)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土地的誓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请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预设:同学们根据课文回答:这是一方美丽/丰饶/和谐/美好/欢喜……的土地,表现在(课文中具体的语句)。
1.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故乡。
2.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4.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5.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故乡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并追问:正如同学们所说,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描写故乡的文字?
预设:
1.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2.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3.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气呵成,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此环节需要起来回答的学生尝试朗读,然后老师指导学生一起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回忆中的故乡的这般美好,这般欢喜,这般丰饶,身在他乡的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他的感情就如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这种情感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预设:“泛滥”。ppt出示相关句子。老师引导学生解释文中泛滥的含义。
预设:“泛滥”好像一般表示洪水很大,不可阻挡。“泛滥”给读者一种形象化的感受,句中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如同决堤之水不可遏止,四下放纵奔流。
师小结:这样写,使作者的心情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这是贬词褒用。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语句。
(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是如何“泛滥”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泛滥情感的语句圈画出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小组合作讨论展示。(PPT出示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遣词造句、人称等方面来品味语言。)
1.小组讨论
2.小组轮流展示
3.教师点拨、归纳、朗读指导:
预设:
⑴直抒胸臆,表达感情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句话作为文章开头,直抒胸臆,“无时无刻不”反复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必须”、“不可阻止”、“不能选择”等词语语气坚定,不容置疑,表达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坚定决心。
请同学们尝试着读出这种决心。小组齐读。
⑵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
排比手法的运用,气势恢宏,更显广大关东原野的物产丰富、美丽富饶。大量东北地域特色事物的罗列,组成了一幅幅绮丽的画面,像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想望,作者如数家珍般给我们展现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明确:东北的物产真不少啊!既有动物、植物,也有丰富的矿藏,景物叠加,加强对读者情感的冲击力。排比的句子该怎样读,请你们试试。(提示:适当加强语气,语速逐渐加快,感情投入逐渐强烈)
⑶多角度描写。
“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作者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的描写让我联想到这片土地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这里是一片丰收的土地。让我联想到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是那么勤劳、健康和幸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师问:作者描写的这些色彩、声音、味道等,仿佛让人身临其境。那这些语句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用怎样的语速?
预设:激情赞美、深情怀念;语速慢一些。
(请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读,可以适当评价。)
⑷用词巧妙。
“呻吟”:
这个词写出作者心中美丽丰饶的故乡,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已经面目全非,今非昔比了。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埋葬”:“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此处表明自己的欢笑已随那片土地的沦陷而一去不返。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师问:为什么文章前面都是第三人称,在说誓言的时候为什么改成第二人称了呢?
预设: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
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面对面的语气再读一遍誓言。朗读指导:这一句朗读时要注意读出重音,如“必定”、“必须”等词要重读,两个感叹句朗读时要感情饱满,读出气势。两个感叹句表现故乡由解放到站立的变化,朗读时语调要不断上扬,体现作者的情感。
4.
在小组展示后的基础上,师问:同学们分析得太精彩了,那么,作者的“泛滥”情感主要包含哪些呢?
预设:
⑴思念家乡
⑵对家乡至死不渝的热爱
⑶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⑷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明确:作者运用排比等修辞和传神的词语,多角度描写,人称的改变等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情。
四、延伸情感,升华主题
刚才同学们分析课文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本文表达的也正是一个爱国者对收复故土的一腔热情啊!令人欣慰的是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伟大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但是振兴中华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还需要在做的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同学们,愿你们铭记在心。(学生齐读ppt上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7
土地的誓言
一、巩固基础
1.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2.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①亘古:_____
②默契:_____
③怪诞:_____
④炽痛:
_____
3.有人说爱国的方式千万种,但是最美的就是我们坚守奋斗的样子,请仿照例句,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例:我做了农民,就要种好地,多收粮食。
我做了学生,就要______,_________。
我做了工人,就要______,_________。
我做了教师,就要______,_________。
我做了军人,就要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探究
4.课文的一二段如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形式对称而内容相呼应,试仿照上联概括第二段内容,对出对联的下联。
上联:常思故乡物,时闻慈母唤,为止热血腾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有关于故乡的独特记忆,故乡不仅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还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请仿照课文中排比的句式,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描写(100字到200字之间)。
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8K纸的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累并背诵即可。
2.
①亘古[gèn
gǔ]:远古。
②默契[mò
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③怪诞[guài
dàn]:荒唐古怪。
④炽痛[chì
tòng]:炽痛原意为火烧的疼痛,形容沉痛的感情。
3.
我做了学生,就要读好书,多学知识。
我做了工人,就要肯钻研,多创效益。
我做了教师,就要爱学生,多教知识。
我做了军人,就要站好岗,保家卫国。
4.上联:常思故乡物,时闻慈母唤,为止热血腾腾
下联:总忆儿时景,难忘故土恩,对其誓言铮铮。
5.例:我忘不了家乡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象:在春天,暖风给麦苗披上了一袭嫩绿的外衣,含苞欲放的花蕾俏立枝头;在盛夏,响亮的蝉鸣和清脆的蛙叫交替更迭,雨后的仙人掌花依然开的灿烂;在秋日,湛蓝的天空上划过南归的大雁,蝴蝶围绕着收获的人们翩翩起舞;在严冬,一夜之间千树万树仿佛梨花盛开,孩子们在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堆着雪人……
6.重点是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照片和文字资料的收集,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