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2 16:2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心中蕴深情
笔尖巧书写
【教材分析】
《写出人物精神》是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各种表达方式。本单元是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我们可以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善模仿。?
【教学目标】
1.借助经典文句,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
2.结合所学的课文或主题丛书的文段,准确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3.通过对比分析,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且恰当的运用不同的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预习提示】
课前:借助学习交流平台推送微课。
1.录制微课《抒情的基本方式》,前置学习任务,由学习交流平台发送给学生,通过学生完成情况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课堂学习进一步细化。??
2.截取《信中国》《朗读者》中的两个朗读视频,分享到学习平台,让学生对抒情这种表达方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微课内容如下】
1.直接抒情:
(1)链接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朗读音频。
(2)教师口述: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手法。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便打开心扉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种方式在诗歌中运用尤其普遍,如刚刚听到的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将自己对祖国的爱表达的直接而恳切,这叫直抒胸臆。我们背过的古诗中这种方式比比皆是,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直接抒情有时也可以借助某些修辞手法,达到表达强烈情感的效果。例如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写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是借用“呼告”这种修辞表达“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东北青年对故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深深地眷恋之情。
又如《黄河颂》的结尾:“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光未然借助“反复”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表达了强烈地爱国激情。
2.间接抒情:
(1)链接写景、记事、状物、说理的四段文字。
文段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文段二: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文段三: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文段四: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2)教师口述: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景、记事、状物、说理融合在一起。
上述文段一,诗人杜甫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国破家亡的忧愤、感伤。抒情而不直接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使情感含而不露,深切动人。
文段二,融情于事,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文段三,咏物寓情,作者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宗璞将自己对生的喜悦及对生命力的赞叹,借助于对紫藤萝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出来。
文段四,我们可以称之为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林觉民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请同学们设想提示的情景,补充感受。
春风和煦,暖阳倾泻,我们或许会感到

阴云密布,冷雨飘洒,我们或许会感到

月光凄清,薄暮冥冥,我们或许会感到

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或许会感到

俯瞰大地,驰骋原野,我们或许会感到

生活中处处有美景,而美景不同亦会撩拨起你我不同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二、对比阅读,体会作用(PPT显示)
导语:《毛诗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章之所以动人往往因为它富有真情实感,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1.出示任务:让我们通过两个片段,进行对比,体会抒情的好处。
片段一:王老师,您教我们班,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在这半年里,同学们的成绩突飞猛进,A不再遥不可及,D与E渐渐变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您。多亏您的悉心教导,循循善诱,我们班的语文水平得到如此飞速的提升。老师,谢谢您!
片段二:王老师,您教我们班,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在这半年里,同学们的成绩突飞猛进。A不再如金字塔般遥不可及,只能望其项背;D与E也不再像黑暗的牢笼囚在身上,窥不见光明,看不到希望。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您的悉心教导,循循善诱。让沙漏倒流,回到刚刚开学的那一天,半年的记忆在脑中翻转。半年来,您如同勤劳的农民,将我们的思维--这片荒芜的土地,开垦成水草丰沛的耕田。都说老师是侦探,能够准确找出每个人的问题,查漏补缺;都说老师是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进的方向;都说老师是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我看来,您更像《格尔尼卡》中,为困苦的人指点迷津的天使。老师,谢谢您!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主要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片段二除叙述外还大量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2)教师补充: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述之外运用了抒情,从而使文字充满深深的情意和强烈地表现力。
三、名篇引领,自学反馈
1.出示任务:让我们再来阅读以下几个文段,看看你课前对微课的学习情况,能否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你觉得哪种抒情方式更好?(PPT显示)
片段一: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刘湛秋《雨的四季》
片段二: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都德《最后一课》
片段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
片段四: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
片段五: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无无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片段三、四、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它们所处的文章不一,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不一,无法比较二者哪个更好。
(2)教师引导:同学们说的很好,上述几个文段都是我们学过的经典文段,我们不难发现,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根据抒情的位置和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才是王道。比如片段二《最后一课》中,文章充分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特殊经历,并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展现了这节课的悲壮情调之后,才让小弗郎士用一句话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就显得自然而然,真切动人。又如片段四《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将对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欣喜投入到对“山”“水”“太阳”的描绘中,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来生动的表现,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四、借鉴名篇,探究技法
导语:微课中老师已经谈到了抒情的方式,下面我们再借助名篇共同探究一下抒情技法的恰当运用。(一)直接抒情
1.出示任务:结合文段,推敲直接抒情的技法运用。
片段一: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冰心《荷叶
母亲》
片段二: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充满奔放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主题丛书
李雪峰《倾听黄河》
片段三: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刘湛秋《雨的四季》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用了比喻的修辞,片段二用了排比的修辞,
片段三也用了排比的修辞。
(2)教师引导:片段一除了如同学们所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母亲比作荷叶,保护着自己这朵红莲,关键是作者还运用了呼告、反问和第二人称,似乎是面对着母亲发出的炙热感情,让读者深感母爱的重要与伟大。片段二既运用了排比又运用了比较,还全部用判断句式表述,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直陈肺腑,具体而细腻,恳切而炽热。片段三同样借助排比的修辞和判断句式表达了秋雨带给人的欣喜。
3.方法小结(PPT显示):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作者会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我们可以借助呼告、反复、排比等修辞,亦或采用第二人称和判断的句式来让作者情感得到激化和升华从而让这种抒情方式有感染力、爆发性。
(二)间接抒情
1.出示任务(PPT显示):对比揣摩以下三个片段,与原文相比,修改后的效果怎样,探讨间接抒情的技法运用。
片段一:
(原文)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改后)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各种事物都充满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片段二:
(原文)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改后)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感谢那次爬山,感谢我的父亲,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改动后表述的很直接,但似乎缺少了具体的内容。片段二修改后体现不出这次成长的意义。
(2)教师指导:片段一改动后,虽直接表现了对生命的赞美,但南方初春的田野是怎样的,焕发着怎样的勃勃生机,我们无法体会,没有对事物细致且生动的描绘,眼前缺乏画面感。
片段二改动后,没有了最后的议论句,这件小事的意义也就不明显了,整篇文章的主旨也得不到更好地升华。
3.方法小结
(PPT显示):
细化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寓情于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对景物的描写要细腻,可借助修辞来表现,就是“让情感形象生动”起来。
描摹人物,从精雕肖像、神态到突出语言、动作再到打磨细节,就是“让情感站立”起来,在鲜活的人物身上得到体现。
点睛议论,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使情具有深度、厚度,“让情感深邃耐思”,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才能拨动人的心弦。
5、牛刀小试,体验抒情:
动手实践,运用多种抒情
1.出示任务(PPT显示):片段作文。任选一题
片段作文一: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片段作文二: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他那美丽而富饶的家乡。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呢?你对他怀有怎样的情感?以《乡情》为题,写20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活动方式:移动城堡(分8组,每组6人)
【“小组漂移”】步骤:
1.学生任选一题写作,相邻二组的同学,按同主题重新组合小组。
2.所有小组成员的作品以顺时针方向漂移,每人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和写下对他人作品的补充并署名。——补充
3.在本组成员互相补充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成果。——修改
4.分享自己成果,并指出从别人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5.学员们回到原始小组,把后来重新组合的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分享。
最后每个小组进行修改完善;(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罗列清楚)
六、抒写真情,交流佳作:
活动要求:
将片段作文完善成500字左右的大作文。(作文中要有至少两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评价规则:
全体同学参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用“打分表”给平台上的500字大作文打分。组长统计打分情况。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学生能找出写作中运用的抒情方法,
(2)教师补充:写作中用哪些手段来抒发的情感。缺少哪种抒情方式,引导其从欠缺方面添加。
小结:本环节符合写作交际性原则,通过“发表”作品,体会写作乐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实现学生互评,(在互评过程中发现亮点和缺点),教师评价给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附:作文量化表格
作文量化表
姓名
立意明确(1-5分)
中心突出(1-5分)
结构严谨
(1-5分)
详略得当(1-5分)
直接抒情
能依据表达内容灵活运用:
一处(1-9分)
二处(10-15分)
间接抒情
运用环境描写
人物神态、动作
议论性的句子
一处(1-9分)
二处(10-15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