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正方形周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8页。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引入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接着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强调正方形周长概念的建立和测量,重视正方形周长的探索。同时,淡化纯周长的计算,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搜集了一些精美的图案,想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乐意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对,每个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
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揭示课题: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测量一下你脚下的地砖,它的边长是多少?再测量一下老师给你们制作的泡沫地砖,你发现了什么?把它们放到一块比一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1.先自己测量、比较、并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解决,并汇报。
看来,正方形的周长是由边长的大小决定的,边长一样长的正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周长也一样。
3.现在我给你们每个小组一个正方形,你能先测量再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1.汇报:讨论交流。
正方形周长:3+3+3+3=12(厘米)
正方形周长:(3+3)×2=12(厘米)
正方形周长:3×4=12(厘米)
2.观察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为什么?
(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智力大比拼
现在我们知道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同桌组合,把你们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1.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2.汇报、总结。
把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和减少了,减少的是重合的两条边。
3.如果更多的正方形拼合在一起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解决。下节课我们接着探讨。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1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2题。
3.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第49页“练一练”第4、5题。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
(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板书设计
正方形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由边长决定,边长相同,大小一样,周长也一样。
方法一:3+3+3+3=12(厘米)
方法二:(3+3)×2=12(厘米)
方法三:3×4=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