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阅读是一种信仰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族悲欢离合的故事——《家》
“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但丁 国际奖
巴金颁奖辞: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作者生平及作品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巴金创作甚丰,主要作品有:
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春天里的秋天》 《第四病室》 《寒夜》
《灭亡》《憩园》《月夜》等。
散文集:《海行集记》《忆》《短简》《控诉》
《龙·虎·狗》 《爝火集》等。
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
关于巴金的评价: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二十世纪的良心
一个时代的伟大代表
常青的文学大树
鲁迅之后的伟大文学家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家》的人物关系
高老太爷
大老爷+周氏
觉新(明轩)+瑞珏 海臣
觉民 觉慧
(淑蓉)、淑华
三老爷克明+张氏
觉英 觉人 淑英
四老爷克安+王氏
觉群 觉世 觉先
淑芬 淑芳
五老爷克定+沈氏
张太太
钱太太 梅
黄妈
袁成
鸣凤
婉儿
倩儿
喜儿
陈姨太
冯乐山
淑贞
琴(蕴华)
(黄存仁 张惠如)
《家》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的重要情节
觉新娶亲、觉慧受囚、梅园相遇、觉新与梅的重逢、梅与瑞珏的互诉衷肠、鸣凤投湖、觉民逃婚、克定受罚、捉鬼风波、血光之灾、觉慧出走等
《家》的主题内容
1、通过高老太爷形象揭露了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2、通过觉慧的形象歌颂青年一代的叛逆精神。
3、通过女性形象控诉了宗法制度与礼教“吃人”的罪恶。
《家》人物分析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公馆
封建统治者
接受者
反叛者
一、试概括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神态与动作:
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
祖父忽然睁开了眼睛,看了他一下,
露出惊讶的眼光,好像不认识他似的,
挥着手叫他出去。
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祖父的严厉的眼光射在他的脸上。
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
1、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
问题探讨
①外貌:
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年老而又虚弱
问题探讨
②神态与动作:
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绝对遵从
祖父……身体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年迈衰老
祖父忽然睁开了眼睛,看了他一下,露出惊讶的眼光,好像不认识他似的,挥着手叫他出去。
问题探讨
2、提问: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问题探讨
年迈衰老、面目可憎、严厉专横的老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严厉的性格特征。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高老太爷
《家》里的封建统治者
《家》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严厉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
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二、封建《家》的承受者
逆来顺受,默默的承担起封建社会给与的痛苦,如:觉新,瑞钰、钱梅芬等。
觉慧又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神态与动作:
惶恐——不敢——非常不安
——静静地立——感觉拘束
——更不了解——解不透
——奇怪——红着脸
——迟疑——坚定的眼光
——很不舒服——抖动着身子
——想表示反抗
《家》的人物形象:接受者
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觉新:具有双重性格的动摇的痛苦挣者
1、一个封建专制重压下灵魂扭曲、病态的形象
2、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
3、软弱、屈从、忍让、 “愚忠、愚孝”
4、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
5、觉新的悲剧揭示了封建专制和礼教杀人不见血的罪恶本质,并让人进一步反思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瑞钰之死
节选中作者对觉新这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那么觉新究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呢?
神态与动作:
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一面偷偷的看着觉慧,给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再开口。
觉新依旧唯唯地应着,一面向觉慧做了一个手势。
觉新的妻子瑞珏:
无可奈何的牺牲者。
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善良和忍耐,宽厚贤惠.瑞珏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但这个最善良的人却被封建陋习折磨而死。
封建迷信的牺牲品。
钱梅芬:
随风陨落的凋零病梅.
冰清玉洁、优雅而秀美。梅是觉新的灵魂与梦想所在。梅异常聪慧,也善解人意,善良但她的性情是刚烈的,高傲孤独地死去。
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瑞钰和钱梅芬
她们是有着相似命运的女子,被封建制度支配着,被迫接受自己的“爱情”与“生活”。
虽然说瑞钰比较幸运,遇到一个不错的丈夫,但在这样腐朽的家庭中,便注定了她不幸的结局。
梅悒郁,瑞珏贤慧,但她们都逆来顺受,并在这种残酷的打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她们逆来顺受的结果便是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有压迫就有反抗
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
高老大爷和觉慧祖孙两代人的矛盾是无法调和与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而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
三、封建家族里的反叛者
在《家》里,有一群怀有新思想,并且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新生活,渴望脱离“家”,渴望争取到自己的幸福。虽然在这群人中,有人懦弱,有人犹豫,有人勇敢,但他们仍然都是封建家族里的反叛者,像觉民两兄弟、琴等。
觉民:进步与守旧之间的个性主义者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
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家》的人物形象
琴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
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
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琴:
她健康、活泼、有活力。她几乎是个新女性。她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矛盾体,既热情又阴郁,既高傲又自卑,既大胆又怯懦.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一个“异数”。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
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家》的人物形象
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
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鸣凤之死”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60多岁的冯乐山要娶17岁的鸣凤去做姨太太。鸣凤与觉慧深深相爱,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被出嫁前夜,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向觉慧求救,觉慧因赶着为刊物写文章,不明情况地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绝望地离开了,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鸣凤
梦想破灭的无助女孩
聪明美丽、纯洁善良 ,外柔内刚 ,是封建礼教牺牲品,封建统治的受害者。
以青春为旗
——我要挣扎 、我要探出头来
在反叛者中,觉新和觉慧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反衬对方。他们都是新青年,但是觉慧激进,反对一切封建活动,并付诸实践,特别是在鸣凤被高老太爷逼死后,他便想逃离“家”。然而觉新不同,作为高家的“家长”,他虽然有着不同于这个家族的想法,但是为了“责任”,他选择忍受,于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妻子。可喜的是,这一系列的失去,终于让他决定帮助觉慧逃离。他们俩命运的对比就是作者想要昭示的新青年的命运,只有为之奋斗了,才会得到想要的幸福。
离开,走向另一段生命之旅
《家》的思想成就
1、揭露和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家》通过对梅、瑞珏、鸣凤等青年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的罪恶,批判和否定了“无抵抗主义”与“作揖哲学”。
《家》的思想成就
2、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通过对觉慧、觉民等封建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抗斗争精神。他们嫉恶如仇、敢于斗争,向往自由、追求进步,他们的反叛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表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家》的思想成就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家》主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卫道士高老太爷形象的描写,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小说所展示的种种罪孽都与高老太爷有关,他是一系列悲剧的根源,他的本愿是想延续和兴盛这个大家庭,但儿辈的堕落、孙辈的觉醒,都加速了这个大家庭崩溃的进程。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家》的人物之女性
形象
三类悲剧女性形象:
① 鸣凤、婉儿代表的丫环
② 梅、瑞珏代表的小姐、少奶奶
③ 周氏、沈氏等代表的太太、姨太太老一辈女性。
鸣凤 :高家的一个小丫环。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1、深刻的社会意义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2、独特的叙述角度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3、饱含激情的语言风格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读一读《家》
写一写
《家》那个场面或人物描写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教后反思
只是通过一节课的讲解,让学生谈深刻的感触,还有点难,学生表达不出人物的看法,通过教师的介绍对家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一节课,让学生明白如何在文本中解读人物。要多读经典
读传统经典,读文化经典,不光是中国的经典,也可以读西方的经典,提升你的认知能力,发育你的心智,这是最大的功能。因为你一开始就和《圣经》一样,在这个层次上思考问题。(《阅读是一种信仰——我们该让孩子怎么样阅读?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我说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问题,一个美国人绝对不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圣经》。因为他们知道,人生不仅有考试,人生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寄托,让自己变崇高、变完美。
当然,你要说读经典对考试一点用处没有吗?当然有用处了,甚至大有用处。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按照兴趣教的。老师的义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屈从于学生的兴趣。——鲍鹏山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