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学习略读文章,并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了解“文学性传记”的特点,感悟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2.掌握自传的基本写法,并尝试写自传。
3.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的道理,感悟沈从文真诚、豁达的生活态度;能够认识到“社会这本大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连线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他开始文学创作,“卢沟桥事变”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沈从文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但流于表面化。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的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情态。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的理想境界的想象。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这类小说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最隽永的部分。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沈从文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2.探寻背景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1932年暑假在青岛完成的,被公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这部作品出版后,周作人和老舍均认为是“一九三四年我爱读的书”。《从文自传》讲述的是1902—1922年沈从文进入都市前的人生经历,即沈从文的湘西生活经历。沈老曾这样谈及《从文自传》的创作:“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记录了作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成长历程,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早年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1.识字注音
(1)单音字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2)多音字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2.字形辨认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3.词语释义
(1)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
(2)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3)擘画:筹划,布置。
(4)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5)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
(6)如鱼得水:比喻遇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去到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7)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
(8)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9)聊以自解: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4.词义辨析
(1)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同:二者都有“任意做事”的意思。
异: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前者为中性词,后者多为贬义词。
应用 ①有的父母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花压岁钱,有的把孩子的压岁钱“没收”或“暂扣”,这都不是好办法。
②虽然微博的精神是自由,但我们不可能以自由为名在微博上为所欲为。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2)督促 敦促
同:二者都含有“催促”的意思。
异:督促:监督催促。
敦促:恳切地催促。
前者“促”的意思较淡,“督”的意思较浓,有“监督并施加压力使完成”的意思,是作用于一个时间阶段上的动作;后者有“催促和施加压力使尽快执行”的意思,是作用于一个时间点上的动作。
应用 ①目前,有许多学校不再补课,但家长和老师仍要通过多种方式督促孩子学习。
②外交部发言人敦促帕劳要公正、妥善地处理帕劳海域涉中国船员事件。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3)侦察 侦查
同:二者都含有“进行某种活动”的意思。
异: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侦查: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
前者为军事术语,而后者为法律术语;前者是预审前的行为,而后者是在预审后采取的行为(刑侦改革后已取消预审);前者的涉及范围广,而后者则具有特定的对象;前者所有的材料不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而后者可以。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应用 ①面对政协委员要求答复研究生考试泄题的呼声,教育部回应,警方侦查工作正在进行,已取得较大进展。
②近年来,一些有市场意识的农民成了经纪人,他们经常外出搜集市场“情报”,当起了“市场侦察兵”。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4)委屈 委曲
同:二者读音相同。
异:委屈:①形容词,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②动词,让人受到委屈。
委曲:①形容词,(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②名词,事情的底细和原委。③勉强服从。
前者专指人的心理状态,后者适用于曲调、道路、河流、处世等。
应用 ①尽管经常受委屈,赵凤仍保持着平常心,每当被老人误解或无端挨骂,她就想到“人总会有老的一天”“谁都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包容的心态常使她将一切不愉快抛在脑后。
②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决不能委曲求全。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5)小心翼翼 谨小慎微
同:二者都含有“小心谨慎”的意思。
异: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二者虽然都形容谨慎,但前者主要侧重形容做事的态度,后者除了形容做事的态度之外,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
应用 ①他性格有点谨小慎微,总担心自己不能处理好事情,考虑问题思前想后,很小的事情也会想得比较严重,搞得自己总是紧紧张张的。
②妈妈小心翼翼地打开门,离开了屋子,生怕把刚刚入睡的宝宝吵醒了。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请简要概括文章所选的四个大节的中心内容。
提示:(1)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学校不能满足自己的梦想,就到社会生活中去追梦,却经常遇到诸如打架威胁、恶狗伤人的事件。(2)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新式学校依然不能学到知识,就到各种场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有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伴随着自己。(3)保靖:到保靖想当兵,却没人可依靠,就只能当一个护兵,但自己的勤奋没有让艰难的生活压倒,生活刚有所好转却又要经受虎狼的威胁。(4)一个转机:进报馆使自己的学问和能力不断长进,调回去后又经历了疾病的煎熬和同学淹死的惊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于决心向北京进发。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2.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这些坎坷经历的?
提示:沈从文写这篇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对往事真实生动的描写,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也触发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的怀念和向往。抒发的感情真挚感人,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剖析: 这句话以细腻、朴实的语言逼真地刻画了童年时代的作者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新鲜、好奇和热爱的心理,也表明了他积极向上、永不满足、不断开拓进取的生活态度。
“似乎”一词,传神地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所蕴含的那种近乎本能的渴望探究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冲动,形象地体现出传主永不满足、不断开拓进取的个性特征。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2.我们虽各在收入最少卑微的位置上做事,却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时即或胡闹,把所有点点钱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然是健康的。我们不大关心钱的用处,为的是我们正在生活,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做居间介绍。
剖析: 这表明传主对自己卑微生活的乐观精神。传主正是用这种健康、乐观的心理态度,战胜了生活中的艰难曲折,也正因为他有着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够驱散卑微生活所带来的阴影而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语言朴实,毫无雕琢之感。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分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剖析: 这表明尽管传主的生活举步维艰,但永不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在艰苦中的奋斗精神,心中常有理想,也甘愿为理想受苦奋斗。
同时,这句话还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言简意丰,隽永无穷。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4.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剖析: 运用排比手法写出沈从文在接受新思潮之后灵魂深处的一种感悟。在此之前,他过着一种恬然自安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甚是了了。看的是线装书,吟的是《花间集》,临的是《曹娥碑》。但接受新思潮后,看的是《改造》《新潮》,吟的是《超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也不再单纯幼稚,变得成熟,充满理想。明确了人活着绝不是仅为了自己,人生活在社会里,有许多事情要去做,应当为别人设想,为未来的人设想;应当思索怎样去生活,应当怎样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了自己的理想,甘愿受苦、受磨难。人应当有理想、有追求,不能像牛马一样委屈着自己,消磨着生活。这是沈从文思想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应当”四次出现,排比句式使语势流畅。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完成第1~2题。
1.“我”为什么要逃学?这逃学经历对“我”有什么影响?
提示:(1)逃学的原因:①对旧式教育的本能的反抗,因为旧式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虐待。②“我”认为“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中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或私塾的虐待,教育方式的僵化,对外面社会生活的好奇心。)
(2)影响:①同一切自然亲近,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中的一切,奠定了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②玩水,使“我”认识美,学会思索,造就了“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③使“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凝眸。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2.这一节的题目是“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但作者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我”好斗的性格和家乡的“好斗”风俗,是否有离题的嫌疑?
提示:不能认为是离题。在作者看来,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而故乡“好斗”的风俗,又培养了自己好斗的性格。这些是对故乡那些原始的、美好的风俗的怀念与赞美。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阅读“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一节,完成第3题。
3.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那一本大书”指的是什么,并分析这本“大书”对作者的意义。
提示:“那一本大书”指的是社会与自然。沈从文在上学期间就喜欢到各处游历、玩耍,他觉得世界如此宽广,充满了许多新鲜的未知的东西,为了了解这些,他“各处去看,各处去听”。小学毕业之后,他随着当地的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广泛地接触了社会。这段时期的经历不仅教会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而且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后来走上文学道路,他一直从自己的故乡挖掘题材,对当地土著部队士兵的生活、湘西边地少数民族和沅水流域船夫、水手的命运,都做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描绘。应该说这些作品的成功都来自于他读“那一本大书”的结果。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阅读第三、四节,完成第4~6题。
4.在课文第三、四节,作者主要追忆了怎样的生活?从这种生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作者主要追忆了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活。
从这种生活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军旅生活的艰辛,作者生活态度的达观,作者对于新知的渴求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于新生活的焦灼感;特别是作者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感受到湘西民风的淳朴,湘西军人的剽悍、粗犷、豪放和宽容,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5.如何理解“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一句?
提示:这句话既是说作者自己,也是说与作者一起生活的军人们。就作者而言,“生活”“那么糟”,读过课文就不言而喻: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靠“打流”混日子,生活能不糟糕吗?“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作者就是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丝毫没有改变那任性、好强的“性情”,试想一想,成天靠着表弟吃喝,却“因个小小问题,与那表弟吵了几句,半夜里不高兴再在他床上睡觉了,一时又无处可去,就走到一个养马的空屋里,爬到有干草同干马粪香味的空马槽里睡了一夜”,还要“到第二天去拿那小包袱告辞”,是怎样的“性情”?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就其他人而言,他们的生活“皆十分拮据,吃粗粝的饭,过简陋的日子”,但他们身上都散发着湘西汉子的坚韧、刚烈和豪放,如“我那表弟”“在另外一个夜里,与一个同事说到一件小事,互相争持不下时,就向那人说:‘你不服吗,我两人出去打一架看看!’那人便老老实实同他披了衣服出去,到黑暗无人的菜园里,扭打了一阵,践踏坏了一大堆白菜,各人滚了一身泥,鼻青眼肿悄悄回到住处,一句话也不说。第二天上饭桌时,才为人从脸目间认出夜里情形来,互相便坦白地大笑,同时也就照常成为好朋友了”。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6.选文最后一节标题为“一个转机”,这种转机是怎么形成的?和第一、二节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1)转机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发现了新事物、新世界。“我”竟然不知道当下最有名的女诗人,不知道“思想”什么意思,发现捐款兴学的新鲜事,看见了以前没有见过的壮观场面,这些都让“我”兴奋。二是第一次经历了生死无常的体验。“我”垂死而得活,“猛虎一样的老同学”却转瞬而逝,这种体验让“我”产生了“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的想法。
(2)和第一、二节的联系:在文中第一节有“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儿童时期为探索问题而逃学,这和最后一节中为探索新事物、新世界而离开部队是一脉相承的。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散文式的自传写法。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的笔法写成,记叙和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选材较为讲究。这一特点在选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两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节主要写了童年的经历。写童年读“小书”即读课本知识时,作者更喜欢读“大书”,即喜欢大自然和人间多彩的生活。于是,作者对读“小书”的事情概括叙述,而对“大书”却着重描写,如对气味、声音的辨别,野孩子的殴斗,城外的景象,做泥手工,看围猎,跨马游戏,划船,泅水,湘西风情等。这些“散”的材料,在“童年趣事”这一“大书”的范围内连缀成一个个故事,又组合成一个童年的大故事,真实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无比好奇、热爱,以及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2.生动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记录自己早年经历的时候,自然会对那些记忆犹新的事情进行详细描写。如写逃学时的见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辨别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记得清清楚楚。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好奇,对自然生活体味得十分仔细。对放学后偷划人家船的情景的描写也颇具情味,船主人的口气,小船的颠簸,小伙伴们的大哭,船主人“必把手叉上腰边,向你微笑,抱歉似的微笑:‘少爷,够了,请你上岸!’”的神态、语言等,描写极其细致生动,非常有生活气息。而写游泳泅水一段也十分有趣,读后会让人眼前不觉浮现出大哥及小伙伴们的相貌,似乎也会听到人物的对话。
特别是对大哥的描写非常生动:“站在河边欣赏了一阵河中景致,又弯下腰拾起两个放光的贝壳,用他那双常若含泪发愁的艺术家眼睛赏鉴了一下,或坐下来取出速写簿,随意画两张河景的素描,口上嘘嘘打着唿哨,又向原来那条路上走去了。”这一站、一拾、一赏鉴、一坐、一画,像一个个特写镜头连缀而成的动画片,生动又形象,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文中的细节描写不仅把逃学和行伍过程中所经历的人事情趣展现了出来,还使读者深刻地领略到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人生观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了“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语言朴实清新。
作者讲述自己早年经历的故事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再加上他朴实的叙述风格,使人感到生活情味十足。如:“机会不巧不曾碰到这么一个慷慨的亲戚,我们也依然不会瘪了肚皮回家。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果实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它们减除一份负担。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它,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我们用各样官能吃了那么多东西,即使不再用口来吃喝,也很够了。”文字朴实优美,清新幽默,形象地道出了当时孩子们的特殊自我安慰心理。又如“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等,多么朴实的语言,但朴实中又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深感悟。这些清新朴实、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暗含了作者艰辛曲折的经历,蕴含了作者坚毅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自主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篇人物传记取材于现实生活,语言也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兴”“溜剧”“顶不经济”等方言词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韵味,使作者笔下的生活更真实。
请以“我生活的世界”为题,运用带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1)我手写我心,再现平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都不同。写日记、记随笔是再现平凡生活最好的方法。我们应该通过写日记和随笔来写真实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要随时注意积累生活素材,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再现平凡的生活。
(2)我心抒我情,抒发真情实感。
现在,学生写作文千篇一律的实在太多了:写父爱母爱,往往是雨天送伞或病中冒雨送医院;写老师,往往是病中坚持上课……总之,非常缺乏真情实感。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文也必然应该百花齐放。为此,学生要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抒发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这样,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3)我胸有我竹,重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细微事件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能够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中最本质的部分再现给读者,给读者留下无限联想与回味的空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大的生活总是由无数小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
我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我的世界却是多姿多彩的。
每天早上,母亲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我穿衣,帮我梳头。天气晴朗的时候,母亲还会用那粗糙的手拉着我去河边散步。走在小石子路上,我问母亲,暖暖的阳光是什么颜色的?母亲轻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说,阳光是黄色的,金灿灿的。于是,我在心中立下誓言:我要让我生活的小小的世界变成金黄色的,让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暖暖的阳光。从此,孤独的小朋友身边,有我为他们唱儿歌的身影;劳累的父母身边,有我为他们捶背的身影……
每天中午,小学生们都放学了,他们经过我家门前,一阵阵的谈笑声传进了我的耳朵。我问父亲,这谈笑声是什么颜色的?父亲停顿了一下说,红色的。红色?父亲说,红色是充满朝气的颜色,是刚毅的代表。哦,我明白了,是红色给予了我们快乐的生活,是红色让我们充满活力,是红色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
素材挖掘
他山之石
(1)1949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沈从文被迫离开了文坛,他作为作家的“从文”生涯结束了,弃文改做文物考古工作。对于这个人生极其突兀离奇的转折,沈从文也曾失意,也曾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顺应,并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勇对磨难的精神,为自己的后半生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在这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沈从文品尝了难耐的寂寞,遭遇了令人心痛的冷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他终于挺过来了,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勇于推敲的头脑,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样的“舍弃”,无论在谁看来,都是一个艰苦的心灵和思想的抉择。
在那一份可悲可喜的进退之间,沈从文究竟经受了多少黯然神伤、痛苦悲凉、凄然泪下的无眠夜晚,才抵达了我们目及的雍容洒脱呢?其间的酸甜苦辣、悲欢恼怒,我们究竟能理解多少,能品味多少?
素材挖掘
他山之石
他从20世纪20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30年代声名鹊起的“京派”代表作家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50年代的“桃红色作家”“反动作家”,到80年代的再度被重视,直至90年代享誉海内外,被誉为20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在这样复杂深刻的大背景下,无不折射了世事变迁之下世态的冷暖、人性的善恶、生活的美丑。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坚守”“耐得住寂寞”“进与退”“顽强毅力”“舍与得”“榜样”“逆境”等话题。
素材挖掘
他山之石
(2)“闯入文坛的乡巴佬”沈从文让我们眼前一亮。他始终以一双“乡下人”的眼睛打量世界,以一颗恬淡平和之心拥抱故园的山山水水和恒久乡情。在那个人们纠缠于概念、沉溺于政治的年代,他却写出了超乎意象之外的纯粹的美。他抛弃了浮华世界里的烟云迷雾,追寻灵魂的简简单单,却最终收获了一段成功。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坚守”“简单”“心境”等话题。
素材挖掘
他山之石
不得不承认,沈从文的文字有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般地侵入了我的心灵,它们又一次无可救药地征服了我。
脚下的沅江在缓缓地流淌,耳边响起了苗族少女天籁般的歌声。当指尖在湘西的每一页上轻轻地抚摩之后,优美而灵动的画卷在沈从文的笔下慢慢地揭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眼前这个神秘而又古老的湘西忽然变得那样活泼生动起来。与其说是湘西的钟灵毓秀创造了沈从文的那座伟大的“希腊神庙”,还不如说是沈从文的睿智和机敏让世人发现了湘西那粗犷而又温柔多情的魅力。
素材挖掘
他山之石
沈从文像一首美丽的诗歌,湘西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他的笔下是那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里有龙朱的感伤,这里有萧萧的忧郁,这里亦有少女翠翠初恋的羞涩和对于爱的憧憬;沈从文亦像一湾浅浅的河滩,湘西那些关于爱情的故事都在这个河滩里酝酿流传,这里有边城那条淌着母女两代人爱恨的河流,这里有吊脚楼上那个多情的水手怀中那个同样多情的女人;沈从文又如一部历史,湘西的沧海桑田承载着太多世事的艰辛,这里有军阀的霸气,这里有土匪的残暴,这里亦有反抗暴力的苗族英雄的壮举。
迎面而来的空气中夹杂着土地的芬芳,偶尔有点残缺的陋巷,三五成群的孩童正在巷中追逐嬉戏,沅江边上那些正在捣衣的俏媳妇,山道上正在挑着担子的少壮男子以及坐在门口看着夕阳的老者……一切是那样秀美,一切是那样祥和,一切是那样宁静,这就是沈从文为我构筑的梦中湘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