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音乐下册总测试
《有趣的游乐场》教学设计及反思
音乐学科作为-门普及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美育课程之,是有其既定的学科属性和发展规律的,因此,在设置期末检测或检验这一环节时,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般来讲, 音乐学科的期末检测会早于主学科期末考核两周的时间,面且大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随堂进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充分了解班级特色与学生特点的前提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音乐期末复习检测环节逐渐变成一种集体参与面广泛、 形式丰富新颖、有针对性又不乏趣味的常规活动,并且能够有效整合班级的艺术资源与个体特长,营造一个学生们喜闻乐见、愿意融入其中的“音乐盛典"。
一、考试目标
对学生音乐学习的终结性评价是音乐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一般在学期、 学年末进行。教师应重视并做好对学生音乐学业的评价工作。基于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学科的评价应区别于其他学科.是在内容应以各个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继续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知识技能::(1)了解学生对本学期歌曲、欣赏曲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2)了解学生对本学期的乐理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的情况。
3.过程方法:游戏闯关、设置情境、听辨、有奖竞答等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游戏闯关背唱歌曲,哼唱乐曲主题。视唱歌谱的能力。
四、教学用具:希沃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设置情境,抓住二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测试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加测试。
六、活动策略(一)
1.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同时兼顾学生各自特点,在活动中他们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挑战内容,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供有效帮助,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表现进行充分观察和总结。
2.“班级好声音”展示。这是为在游戏竟赛中歌唱能力表现出色的学生而设计的小型展示活动,对推选出来的优秀小歌手给予“个人演唱小舞台”奖励,师生共同欣赏他们的精彩汇报演出。如其他学生有意参与也可以进行自荐。最后,为每位参与演出的小演员发奖章奖励和拍照留念。
活动策略(二) 在全员参与中,更鼓励个体在团队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结合当下新颖的音乐活动形式,方面给个别学生以展示机会, 另方面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七、教学过程 :本册教科书以“有趣的游乐场”游戏宫的形式,对本学期在演唱,聆听、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方面做好自评、互评和师评,评价要重在对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的考查,切忌以单纯的知识性内容的纸笔测试作为考查的将本学明教科书中的些重点内容集中在这课,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估要求,主要有:
1.课前准备:发出“邀请函”,总复习。
2.同学们,大家都收到邀请函了吧,准备好了吗?咱们一起向游乐场出发吧!
3.第一站我们闯节奏关,哪一组先来闯关?自由组合节奏,你能行!
4.人声的分类游戏,游戏结束请聆听三个音响片段,说一说分别是由哪种声音演唱的。
5.寻找“班级好声音”,争夺“金话筒奖”系好安全带,发动碰碰车准备出发!唱一唱,说出歌曲适合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背唱2- 3首歌曲。可组内推荐,也可自愿上台演唱。
6.“我和音乐有个约会”听辨乐曲的主奏乐器并说出曲名,能哼唱主题旋律的获胜。
7.音组听辨游戏(授课模式下,打开乐器,完成下面的游戏项目)
(1)教师弹奏,学生听音模唱
(2)让学生模打节奏并写在黑板上,安拍号要求画上小节线和终止线。
8.视唱游戏,在授课模式下,调出板中板,教师书写歌谱,学生视唱。看谁唱的又准又好。
八、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同时兼顾学生各自特点,在活动中他们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挑战内容,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供有效帮助,在教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对自己歌唱的自信心、听音乐的专注力、探索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很好。
九、课后反思:
“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把本次测试组织成游戏宫“有趣的游乐场”,既有学科特点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汇报交流过程中,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完成音乐学科期末考核。还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的同时,此活动也发现了一些具有良好音乐特长和素养的学生,给他们搭建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更加激发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也为 “阳光杯少儿才艺大赛”参赛选手选拔打好前战,一举两得。并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音乐期末复习检测环节逐渐变成一种集体参与面广泛、 形式丰富新颖、有针对性又不乏趣味的常规活动,并且能够有效整合班级的艺术资源与个体特长生,营造了一个学生们喜闻乐见、愿意融人其中的“音乐盛典”。
不足之处,各个环节的衔接可能有不连贯的地方,十九年的教学中虽然做了很多考试评价的创新,但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为了考试和评价系统的设计过,只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反思和改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