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12 06: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学习目标】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理解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大一统王朝鼎盛辉煌的根源。
选官制度的创新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影响:巩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
选官制度的创新
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反作弊:糊名、誉录
殿试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何处呢?
(科举制度有何重要的意义?)
忘吃药的晓公子
视频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方法帮助您证明您的观点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枢体制的变化
三省六部制
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清)董诰,《全唐文》卷316《李华条》
帮助您证明您的观点
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期的政治体制?反映相权和皇权怎样的趋势?
赋税制度的创新
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租调制(魏晋):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均田制: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忘吃药的晓公子
视频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方法帮助您证明您的观点
结合地图,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二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两税法保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忘吃药的晓公子
视频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方法帮助您证明您的观点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