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4.10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不进位、不退位)丨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4.10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不进位、不退位)丨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1 21: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2.使学生学会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计数器以及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口算。
54-50=   42+7=   94-60=     68-8=
4+7= 29-8= 32+20= 40-20=
37-7= 41+8= 56-4= 40+8=
94-80= 82-1= 47-30= 14-9=
二、出示例题,讲授新课
1、老师出示例题。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说一说你从这幅图中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有两辆车,一辆车坐了45人,另一辆车坐了31人。问题是求两辆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学生乙:已知条件有两个,一辆车坐了45人,另一辆车坐了31人。问题是求一共坐了多少人。
老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那么怎样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列出算式解答问题呢?
学生丙:这是已知两数求和的问题,应该用加法。
老师板书:45+31= (  )
老师:45+31等于多少呢?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想想它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我发现以前我们学的加法算式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而这个算式的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且都不是整十数。
老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表达得也非常清楚、正确,那么,同学们现在思考一下,像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甲:可以摆小棒来计算。
学生乙:还可以用拨算珠法。
老师:这两位同学说的方法都很好,也是以前我们计算加法的常用方法。下面我们就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
45+31= 
(1)摆小棒法。
老师指导,师生共同探究:先摆4捆和5根小棒,再摆3捆和1根小棒,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一共是7捆零6根,所以45+31=76。
(2)拨算珠法。
先在个位拨5个珠子,十位拨4个珠子;再在个位加拨1个珠子,十位加拨3个珠子。观察得出:个位上有6个珠子,十位上有7个珠子,所以45+31=76。
老师:除了上面两种方法外,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3)竖式计算
老师板书:
十个
4 5
+ 3 1
 老师:在书写竖式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两个加数的个位和十位与和的个位和十位要分别对齐,从个位加起;二是不要忘写“+”。
2、巩固提高
用竖式计算“67-34”
6 7
- 3 4
老师提示学生注意:两位数减两位数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巩固练习
用竖式计算:
37-35= 62+11= 85-23=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同学们要在下面的练习中,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58页“想想做做”第1、2、3、4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本节课把“两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动手“摆小棒”“拨算珠”“列竖式”等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验证,从多种方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这一点我认为很有必要。因为这样组织学生学习,是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