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杜甫诗五首
知人论世
1、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2、青年时代漫游各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晚年漂泊于蜀、湘一带,穷困潦倒,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3、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4、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
有月光的夜晚,总是能引起人们(尤其是诗人)
无限的遐想,回忆一下,描写咏月的诗句有哪些?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独自看着月亮(在怀念我)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还不晓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妇女的鬓发
月光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倚窗望月
1、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什么还说她“独看”呢?
2、“小儿女”“未解”的是什么?
3、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尾联诗人由眼前望月场景,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还不晓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妇女的鬓发
月光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倚窗望月
1、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什么还说她“独看”呢?
2、“小儿女”“未解”的是什么?
3、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尾联诗人由眼前望月场景,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1、儿女太小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
2、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因为儿女“未解忆长安”
1、想象妻子望月之久
2、表达对妻子的怜爱、体贴
1、希望尽快结束这种两地思念
的痛苦生活,
2、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
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本诗的主旨
诗眼:
独看
、
双照
1、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表达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2、“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
2.虚实结合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想象故乡亲人在思念千里
之外的自己,表达思乡之情
哀江头
哀江头
杜
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qū)江曲(qū)
。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ní)旌(jīng)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niǎn)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jué)啮(niè)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hào)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yì),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jì)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1、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哀”
2、哪些诗句表现了“哀”?
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3、诗人在“哀”什么?
哀杨贵妃、哀唐玄宗、哀国破之痛也。
哀江头
杜
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
不出声的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偷偷地走到这里
江头宫殿锁千门,
表达今日之萧条
细柳新蒲为谁绿?
国破家亡,失去主人
一、曲江所见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统领下文
万物生辉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得宠的人
指贵妃之受宠超出常规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啃咬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抬头射云中的飞鸟
二、
1.昔:唐玄宗与杨贵妃游苑的乐景
回忆唐玄宗与杨贵妃游苑的快乐情景有什么作用?
以乐景衬哀景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指杨贵妃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渭水清澄
阴阳相隔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胸膛
穷尽
(人生总有情,触景伤情,然而
花草无知,年年依旧,岂有穷尽)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指叛军的骑兵
①懵懂走错方向
②唐肃宗此时在灵武
(长安以北),翘首盼望官军的到来
二、今昔对比
2.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
三、抒发哀思
表达技巧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指杨贵妃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渭水清澄
阴阳相隔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胸膛
穷尽
(人生总有情,触景伤情,然而
花草无知,年年依旧,岂有穷尽)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指叛军的骑兵
①懵懂走错方向
②唐肃宗此时在灵武
(长安以北),翘首盼望官军的到来
二、今昔对比
2.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
三、抒发哀思
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
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
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
表达技巧
思考:本诗采用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对比手法。今:写今日叛军占领的长安景象:“江头宫殿锁千门”“黄昏胡骑尘满城”。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一城干戈未息的乌云,让人惆怅让人哀。
昔:写昔日长安南苑繁华的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一笑正坠双飞翼”。芙蓉苑里,春光融融,花草生辉,霓旌迎风招展;“白马黄金勒”的才人,粲然一笑的杨贵妃,其景其乐何极。
诗人将这“今”之凄凉之景与“昔”之欢乐之景加以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以乐景衬哀景,让哀景更哀。让人倍感“今”之更萧瑟、更凄凉。
蜀相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的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苦闷彷徨。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现四川省成都市
高大而茂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然
徒有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指刘备三顾茅庐
指帮助刘备开国
和辅佐刘禅继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一问一答,点出所在及环境
颔:进一步写环境的幽静、荒凉
颈:概括诸葛亮功绩和品德
尾:抒发沉痛感慨
一是这里有把台阶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树枝后唱着动人的歌的黄鹂,但可惜却引不起游人的注意,祠堂如此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抒发了诗人怀古的寂寞之心。
二是春草青青,无人践踏,黄鹂啼叫,无人惊动,写出了来凭吊的人们的那种虔诚肃静之心。
如何理解“自”、“空”两字的含义?
诸葛亮有哪些功绩?有怎样的品德?
(“天下计”、“老臣心”)
功成不居,
忠心为国,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本诗主旨句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通过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不逢名主、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写作特点:
1、景中含情。
2、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天衣无缝。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叙事
(起)
写景
(承)
评价
(转)
悼念
(合)
又呈吴郎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
改写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歌的内容。
改写
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无吃的、无儿女的老寡妇。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从不干涉。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
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打。打得短促、量少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哪
更加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提防
吴郎
多心
当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官府剥削
战争
1、开门见山,
直叙其事
2、“扑枣”的原因
3、委婉劝吴郎
4、民苦的根源,忧国忧民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打。打得短促、量少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哪
更加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提防
吴郎
多心
当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官府剥削
战争
1、开门见山,
直叙其事
2、“扑枣”的原因
3、委婉劝吴郎
4、民苦的根源,忧国忧民
通过劝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
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登岳阳楼
杜甫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诵读指导: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注意轻重
4、读出感情
联系《登高》的写作背景(767年)
写作背景(769年)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已对之向往之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音信全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倚
首:紧扣诗题,
点明登临之意
颔:登临所见
颈:自己凄苦情状
尾:显出诗人
博大胸襟
天地,包括日月
生活艰难,困顿潦倒
从“昔闻”、“今上”等词语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登临的心情。
早年:抱负满志
晚年:抑郁之情
壮志难酬
颔联是怎样描绘洞庭湖的雄伟壮观?试作分析。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杜甫晚年怎样的身世?
亲朋离散,音信全无,迟暮多病,孤舟飘零。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
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
2、对比:早年抱负满志,暮年壮志难酬,今昔对比,抒发了心中抑郁之情。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比较鉴赏: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1)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2)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