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积累苏轼名句。
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文
【简析】古时候那些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还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而毫不动摇的志向。说明志向坚定是成就大事的一个重要条件。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诗
【简析】荷花落尽,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虽败,菊枝仍然傲霜卓立。两句诗借咏菊赞扬挚友风骨长存。
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词
【简析】我将把那雕弓的弓弦拉得像一轮满月,朝着西北方向,射杀那凶恶的天狼——骚扰宋边境的西夏政权。表明了作者要为保卫国家杀敌立功的决心。
4.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词
【简析】孤雁飞来飞去,把寒枝都选遍了,也不肯在上面栖息,最后还是在荒凉寒冷的沙洲上落下。表现了作者宁可处境贫困,也不苟合于世的优秀品格。
5.
腹有读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诗
【简析】只要有很深的学问,气质自然就会充满光彩。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词
【简析】人生在世,有悲愁也有欢乐,有分别也有团聚;月亮也是或阴或晴,或圆或缺,这些事情,就是在遥远的古代,也是难以周全的。
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诗
【简析】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是因为你置身于此山当中。两句诗透过自然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词
【简析】只盼望大家都永远平安,远隔千里,共赏圆月。两句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文
学
常
识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词牌知识:
(1)词牌的内涵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词牌,这是因为各家叫法不同。
(2)词牌的分类
①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后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③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未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明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3.
了解豪放派词:
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背景及解题
1.背景: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2.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赤壁怀古”——怀古诗。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目的还在于“写今”。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3.名家点评:
(1)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
(2)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自己。“人生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清代学者黄苏。
基础知识
(一)字音:
羽扇纶巾(ɡuān)
樯橹(lǔ)
酹(lèi)
瑾(jǐn)
(二)释义:
1.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名词作状语,向东
(2)羽扇纶巾 名词作动词,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3)灰飞烟灭 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2.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指长江。
今义:江河的通称。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英雄。
今义:指跟男女情爱有关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轻浮放荡。
(3)故国神游
古义:这里指旧地。
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国;故乡。
白话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分析结构:
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鉴赏诗人形象:
华发早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功业未就,怀才不遇,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超然旷达,外儒内道的的诗人形象。
概括主题: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鉴赏艺术特色
1.
营造出一种豪放、壮阔的意境。
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2.
写景、咏史、抒情紧密结合。
①写景不离人,景是人物活动之景。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②咏史,写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人生追求,更有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对自身经历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如,用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③景中含情,史中含情。
直接抒情则是在与周瑜形象的对比(咏史)中,感到壮志未酬、华发早生后进行的。其抒发的感情含有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豪放的人生境界。
④烘托映衬手法的运用。
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