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放射性衰变
1.一 静 止 的 铀 核 放 出 一 个 α粒 子 衰 变 成 钍 核 , 衰 变 方 程 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含有
B.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
C.衰变后 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
D.200 个铀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就只剩下 100 个铀核
2.已知天然放射现象放出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是( )
A.三种射线分别是氦原子核、电子和中子
B.三种射线中射线速度最快、射线电离作用最强、射线穿透能力最强
C.射线轰击氮原子核可以产生质子,核反应方程为
D.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最早用射线完成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核式结构的原子模型
3.实验观察到,静止在匀强磁场中A点的原子核发生β衰变,衰变产生的新核与电子恰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方向和轨迹示意如图.则(?? )
A.轨迹1是电子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B.轨迹2是电子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C.轨迹1是新核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D.轨迹2是新核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4.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三种射线在匀强电场中偏转情况如图所示,对于这些射线的性质,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射线①电离本领最强 B.射线②电离本领最强
C.射线③贯穿本领最强 D.射线②贯穿本领最强
5.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性现象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B.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C.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D.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6.下列核反应式中,X代表粒子的是( )
A. B.
C. D.
7.下列与α粒子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中产生的α射线速度与光速差不多,穿透能力强
B.(铀238)核放出一个α粒子后就变为(钍234)
C.高速α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D.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8.烟雾探测器使用了一种半衰期为432年的放射性元素镅来探测烟雾。当正常空气分子穿过探测器时,镅衰变所释放的射线会将它们电离,从而产生电流。一旦有烟雾进入探测腔内,烟雾中的微粒会吸附部分射线,导致电流减小,从而触发警报。则( )
A.镅放出的是X射线
B.镅放出的是γ射线
C.1mg的镅经864年将有0.75mg发生衰变
D.发生火灾时,烟雾探测器中的镅因温度升高而半衰期变短
9.首先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物理学家是( )
A.汤姆孙 B.卢瑟福 C.查德威克 D.贝可勒尔
10.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某静止的原子核发生了或衰变,衰变后或粒子和反冲核的轨迹如图所示,两图中大圆和小圆的半径之比为45: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是衰变的轨迹,乙图是衰变的轨迹
B.乙图可能表示92号元素发生了衰变
C.甲图可能表示46号元素发生了衰变
D.甲图是衰变的轨迹,乙图是衰变的轨迹
11.如图(a)是α、β、γ三种射线穿透能力的示意图,图(b)是工业上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金属内部的伤痕的示意图,请问图(b)中的检查是利用了____射线。
12.天然放射性元素(钍)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之后,变成(铅),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
B.铅核比钍核少16个中子
C.共经过4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D.共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13.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粒子加速器,他们获得了高速运动的质子,用来轰击静止的锂原子核(),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复合核后分解成两个相同的原子核。
(1)写出核反应方程式;
(2)已知质子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0,反应后产生的一个原子核速度大小为1.5v0,方向与质子运动方向相同,求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设反应过程释放的核能全部转变为动能)
14.经过一系列的衰变、衰变后,可以变成稳定的元素,这一过程中衰变和衰变的次数各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不直接含有,是核反应后的产物,故A错误;
B.由于的初动量为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衰变后钍核的动量与α粒子的动量等大反向,矢量和为零,故B正确;
C.由于衰变会发生质量亏损,衰变后 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小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故C错误;
D.半衰期只有对大量的原子核才成立,对于少数的原子核是没有意义的,故D错误。
故选B。
2.C
【解析】
A.三种射线分别是氦核、电子、电磁波,选项A错误;
B.三种射线中射线速度最快、射线离作用最强、射线穿透能力最强,选项B错误;
C.射线轰击氮原子核可以产生质子,核反应方程为
选项C正确;
D.卢瑟福最早用射线完成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核式结构的原子模型,选项D错误。
故选C。
3.D
【解析】
静止的核发生衰变()由内力作用,满足动量守恒,则新核和电子的动量等大反向,垂直射入匀强磁场后均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可知,则两个新核的运动半径与电量成反比,即,则新核为小圆,电子为大圆;而新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选项D正确.
4.D
【解析】
根据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况,可以判断①粒子带负电,为β射线,②粒子不带电,为γ射线,③粒子带正电,为α射线,由射线的性质可知,γ射线速度最快,贯穿本领最强,电离能力高低的判断主要依据粒子的带电荷量,γ射线不带电,β射线带一个单位负电荷,α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其电离能力最强。
故选项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B
【解析】
A.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故A正确;
B. 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没有揭示原子核内部的情况,故B错误;
C. 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故C正确;
D. 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故D正确。
故选B。
6.C
【解析】
A.核反应式,按照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的规律,可知X应是。故A不符合题意。
B.核反应式,按照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的规律,可知X应是。故B不符合题意。
C.核反应式,按照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的规律,可知X应是。故C符合题意。
D.核反应式,按照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的规律,可知X应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解析】
A.天然放射性现象中产生的α射线速度为光速的十分之一,电离能力较强,穿透能力较弱.故A错误;
B.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电荷数少2,质量数少4,则电荷数为90,质量数234,变为,故B正确;
C.高速α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质子,核反应方程为
故C错误;
D.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D错误。
故选B。
8.C
【解析】
AB.镅会释放出射线将它们电离,从而产生电流,而三种射线中α射线能使空气电离,故镅放出的是α射线,故AB错误;
C.半衰期为432年,当经864年,发生两次衰变,1mg的镅将衰变掉四分之三即0.75mg,还剩下0.25 mg没有衰变,故C正确;
D.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与物理条件和化学状态均无关,则温度升高而半衰期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详解】
汤姆孙发现电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复杂结构;卢瑟福发现了核式结构模型;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可以再分。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AB
【解析】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射出一个粒子后进入匀强磁场,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都做匀速圆周运动。放射性元素放出粒子,动量守恒,由半径公式分析粒子和粒子与反冲核半径关系,根据洛伦兹力分析运动轨迹是内切圆还是外切圆,判断是哪种衰变。
【详解】
AD.由左手定则知衰变后产生的径迹是两个外切的圆,衰变后产生的径迹是两个内切的圆,甲图是衰变的轨迹,乙图是衰变的轨迹,选项A正确,D错误;
B.根据可知
因为发生衰变后动量守恒,两微粒的动量大小相等,则在磁场中的运动半径之比与电荷数成反比,若92号元素发生了衰变,衰变后两微粒电荷数之比为,故乙图可能表示92号元素发生了衰变,选项B正确;
C.若46号元素发生了衰变,衰变后两微粒电荷数之比为47:1,故甲图不可能表示46号元素发生了衰变,选项C错误。
故选AB。
11.γ
【解析】
[1] α、β、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电离能力最强,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因此用γ射线来检查金属内部的伤痕。
12.ABD
【解析】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铅核比钍核少90-82=8个质子,少16个中子;发生衰变是放出,发生衰变是放出电子,设发生了x次衰变和y次衰变,则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有:,解得,故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衰变和4次衰变,ABD正确.
13.(1);(2)
【解析】
(1)核反应方程满足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2)核反应过程,动量守恒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14.8;6
【解析】
设经过次衰变,次衰变,则衰变的方程为:
由质量数守恒得:
由电荷数守恒得:
.
解上式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