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2 08:4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蚌埠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
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
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
且强制规定
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
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
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
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
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而不顾(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
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
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一王勃
《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
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
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
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眀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
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
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
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出比
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
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
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一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
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鳴的结果;文学反映
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
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
的称号。
(摘编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
B.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蚌埠市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