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1.2 长方体的体积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1.2 长方体的体积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2 07:4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方体的体积》微课教学案
基本信息 名称 《长方体的体积》
执教者 课时 第二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59页《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及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处于认知转变的关键期,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伴随向抽象思维转化。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因此,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长方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再向抽象过渡进而发现和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计算长方体体积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字母表达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用已有知识探索,总结新公式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字母表达式。
难点 发现用16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不同长方体,长、宽、高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微课是从摆小正方体活动入手,通过摆小正方体活动让学生获得大量数据,然后估算出长方体体积,再引导学生将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联系在一起,发现不同长方体,只要长宽高的乘积相等体积就相等,最后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字母表达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交流体验。

用1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长方体的示意图。
提问
你可以拼出哪些长方体?
学生预设:
①16个小正方体排成1行。
②16个小正方体排成2行。
③16个小正方体排成4行。
④16个小正方体叠成2层。
……
1、出示问题一:认真观察,把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填入表中。
学生预设:
①16cm 1cm 1cm 16平方厘米
②8cm 2cm 1cm 16平方厘米
③4cm 4cm 1cm 16平方厘米
④4cm 2cm 2cm 16平方厘米
……
出示问题二:你是怎么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呢?
学生预设:
①.通过数出来的。
②.因为都是用1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所以体积都是一样的。
3、出示问题三: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预设:
①长方体1的长16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16×1×1=16(立方厘米)
②8×2×1=16(立方厘米)
③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乘也是16立方厘米。
... ...
4、(1)总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介绍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字母表示。
V=a×b×h (V=abh)
学生小组活动。
(搭积木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关注不同摆法。)
学生自己动手,交流展示。(人人都可以观察数据,发现数据,估算长方体体积。)
学生回答(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为什么长宽高不同但是体积相同呢?)
同桌讨论回答
(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计算手中的数据,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发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跟读
(通过跟读、齐读的形式,加深印象,达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学生用1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长方体没有困难,通过搭成的长方体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16立方厘米),探索,总结公式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挑战性。
积累数据获得初步感性认识。
感知不同的长方体,虽然长、宽、高不同,但是体积都相同。
再次感知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联系,通过列式计算,获得理性认识,突破难点。
加深体验,归纳体积公式及字母表达式,突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