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比大小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比大小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2 07:5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比大小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及练习三第3,6,7,8题。
?教学目标: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大于、小于或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符号“>”“<”和“=”,理解其含义。
??教学过程
一、快乐竞赛,引入新知
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谁写得好。
师:看来,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教师讲“小猴吃水果”的故事(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摘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有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子、1个桃子、1根香蕉,够不够?
2、学生根据问题观察主题图并与同桌交流。
(1)汇报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有多少。(学生回答,教师用配合演示并板书)
(2)初步认识“>”“<”或“=”。(配合演示“同样多”“多”“少”)
学生回答时,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将猴子和桃子对应排列。
师: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猴子有3只,桃子也有3个,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师总结:表示两种东西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在图下面写上“3=3”并教读这个式子。
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写作3>2,读一读并说说大于号的形状。
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子,够不够?
方法与前面相同。写作3<4,读一读并说说小于号的形状。
三、动手操作,深化理解
1、操作。
(1)用学具摆一摆猴子与桃子的个数。(一一对应)
进一步明确两个数同样多用“=”连接。(出示等号的名称及读法)
(2)用学具摆一摆猴子与香蕉的个数。(一一对应)
进一步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用“>”连接。(出示大于号的名称及读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为了照顾到各个孩子,特别是对于动作型学习的孩子,动手操作是很有必要的。  
(3)用学具摆一摆猴子与梨子的个数。(一一对应)
进一步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用“<”连接。(出示小于号的名称及读法)
2、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
(2)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来。
3、请学生观察三道式子,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儿歌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
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4、播放“>”“<”和“=”的规范写法。学生模仿练习。(要求用尺子画,注意位置)
四、反馈评价
1、第17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练习三第3题。
3、练习三第6题。
先说一说应该涂几个,再涂一涂并填空。
4、练习三第7题。
以第一小题为例,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填一填。(感受两个数的位置不同,所用的数学符号改变了,但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变)
5、指导完成练习三第8题。
让学生按珠子颜色的变化规律给最后一个珠子涂色,最后再得出4个黄珠子,4个绿珠子。
引导学生说出4=4。
6、思考题。(他说的一定对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教师有意识地激发矛盾,引发讨论)
答案是:不确定,他说的不一定对,关键是看篮子里有没有桃子。
五、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符号“>”“<”和“=”来表示。比较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都能很快地进行比较,但是他们比较难区别“>”和“<”,有的学生说的时候知道谁大谁小,写的时候却写错了,学生有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