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汉
——牛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在此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过程与方法]
?领会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走进作者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祖先是元王朝一个叫突兀儿的将军,元亡改姓史。牛汉生于山西定襄县西关。父亲曾在北大旁听,母亲曾拿刀杀向强占自家土地的阎锡山。牛汉13岁加入了“牺牲报国同盟会”,宣传抗战。16岁参加全省会考拔头筹。17岁加入“海星诗社”发表500行诗剧《智慧的悲哀》,之前发表了《草原牧歌》;19岁时(1942)年发表长诗《鄂尔多斯草原》。
1942年全省高中会考第2名,1943年进入西北大学攻读俄文专业。从事地下工作也从事诗歌创作。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散文组组长,扶持了一大批文学新人。1955年因胡风一案被捕审查,七十年代初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继续写诗。1980年复出。?
作品有《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诗论有《学诗手记》,有诗集《彩色的生活》被列入了“七月诗丛”,因此作者被称为“七月”诗人。?
写作背景:?
“文革”期间,诗人受胡风案株连,被囚禁。这一时期,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悼念一棵枫树》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知识积累
掌握下列生字:?
哆嗦(duō?suo)?浓郁(yù)????粗犷(guǎng)?苦涩(sè)?
贮蓄(zhù)?????荆棘(jīng?jí)?簌(sù)??????凝固(níng)?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悼亡诗。不过这首诗的悼念对象有点特殊,它不是人,而是一棵被伐倒的枫树。?
一棵高大、挺直的枫树,在依然枝叶青翠的时候被伐倒了,村庄和山野都听到了它倒下的声音,周围的房屋、树木、花鸟、小船都因此颤颤地哆嗦起来。诗一开始所描绘的情景,就包含了诗人对枫树命运和遭遇的真切同情。但到此为止,它还停留在一般悼亡诗的境界,诗人和枫树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建立起来。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这个境界上再翻出一层,不仅让我们看到枫树外表的高大、挺直,枝叶的青翠,还引导我们进一步深入到枫树生命的内部,发现它气息的芬芳──枫树倒下了,却使整个山野和村庄飘忽着浓郁的清香。没想到在它那灰暗粗犷、发着苦涩气息的表皮下,储蓄了“这么多的芬芳”──正是这芬芳使它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
随着诗歌对枫树的这种内在生命的揭示,诗中的感情也得到了深化。在诗人的眼中,叶片上明亮的露水就成了“亿万只含泪的眼睛”,一圈圈年轮成了一圈圈“凝固的泪珠”,成了枫树生命中“还没有死亡的血球”。由此一步步把诗歌推向了情感的高潮:“村边的山丘/缩小了许多/仿佛低下了头颅//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至此,诗歌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悲剧性力量。应该说,这样一种力量只有大地才能与之相称,也只有大地才能容纳。
这就是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行要出现大地形象的原因,它在此处出现可谓恰如其分──像一个巨大的秤砣,稳稳地将诗压住。?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含蓄蕴藉的。诗中包含的感情非常深厚沉痛,但在表现上却十分克制。对摧折枫树的那种邪恶力量,诗人在感情上十分憎恶,但通篇却找不出一个谴责的字眼。但是,诗人的悲愤和谴责却弥漫于诗行之间,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获得也要归功于诗人对枫树内在生命的发掘──诗人对枫树内在生命表现得越充分,越能感染读者,这种谴责的力量也就越大。?
牛汉是一位性情豪爽、为人耿直的诗人。1955年因受胡风案株连,长期遭受迫害。所以,这首诗中枫树的高大、挺直和不幸遭遇,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一个写照。这首诗写于1973年。这个写作时间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文革”期间无数遭受迫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中也不乏像诗中的枫树一样,在依然枝叶青翠之时倒下的。作者的朋友、诗人阿垅就在文革第二年含冤去世。因此,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有很多感触和联想。所以,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为悼念那些在“文革”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而作的。枫树就是诗人为内心的感情找到的一个恰当的形象。?
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首自由诗,每节的行数从一行到九行不等,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也没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但是全诗却有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般的效果。这是由于作者通过ang、eng、ong、ing等几个韵脚不规则的重复,制造了一种内在的押韵效果,它一方面为诗中悲伤、惋惜的情绪找到了声音上的依托,又避免了完全无韵可能造成的文体涣散。这种效果,很好地体现了自由体诗自由中有节制,变化中有整齐的特点。?
悼念一棵枫树
牛汉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的绿叶保
留几片下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忽着浓郁的清香
清 香
落 在 人 的 心 灵 上
比 秋 雨 还 要 阴 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的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
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这是一棵雄伟 美丽 芬芳 热爱生命的大树!
外形:高大 粗犷
内质:贮蓄芬芳 涌出泪珠
这是一棵雄伟、美丽 、芬芳、 热爱生命的树
枫树的倒下象征着高贵的有价值的生命被践踏、扼杀。
问题探究
1.为什么“……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首先由于这个被伐倒的是最大的枫树,它的震动声大;其次是对于这样一棵巨大的枫树的倒下感到愤怒和哀伤。?
2.怎样理解“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清香”本身是一种嗅觉,这是由嗅觉转换到了一种感觉。人的“心灵”感受到的“阴冷”,实际上是由于生命的毁灭。
3.“村边的山丘”为什么“仿佛低下了头颅”??
表面上看,是写枫树的倒下使山丘变矮了,实际上是用拟人的手法,体现生命遭扼杀的悲哀。?
4.为什么说“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枫树已经不单纯是一棵树的形象,它代表了一类人,不放弃真理而惨遭迫害的人。枫树倒下了,实际上意味着生命的被践踏被扼杀。?
5.摘出诗中描写枫树的形象和气质的诗句,在了解一点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思考:诗人仅仅是在写“一棵枫树”吗?你由这样一棵“枫树之死”联想到了什么??
“枫树”的形象和气质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外在的形象是“一棵枫树,表皮灰暗而粗犷”、“枫树直挺挺的/躺在草丛和荆棘上/那么庞大,那么青翠/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伐倒三天之后/枝叶还在微风中/簌簌地摇动/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内在表现为:“飘忽着浓郁的清香”、“但它的内部/却贮藏了这么多的芬芳”、“泪珠也发着芬芳”。?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所以创作上是有所指的。这道题实际上是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创作背景。?
这里的“一棵枫树”不只是写树,而是写出了十年动乱时期人才的悲惨遭遇。“枫树之死”让人想到许多在那个时期被迫害致死的知识分子。当然也可以联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答案不是惟一的。?
6.诗人并没运用太多的技巧,但为何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明确:⑴诗人写枫树时,把自己的情感、心灵融入描写的对象,赋予自然物以生命。?
⑵因为生命的融入,使看似平常的描述传达出来自心灵的颤动。?
⑶诗的动人,还在于作者对总体情绪的把握。全诗一再渲染枫树的浓郁芬芳,但这种芬芳能被强烈地感受到,却是由于它的被伐倒。
体味语言。?
这首诗在理解上难度不太大,只要讲清时代背景就容易把握主旨。因此,体会语言才是重点。这首诗十分素朴,没有雕饰,但情感浓郁,抒情性强,令人回味。可以练习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学体裁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语言平白质朴 感情真挚蕴藉
结构回环往复 意象独特鲜明
意境悲壮崇高 意蕴深刻丰厚
小结:?
牛汉擅于写在生命的扭曲中那不屈的灵魂,像被伐倒的枫树。诗人把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印到这些事物的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劫,颂赞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炽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