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夹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4.3光的波粒二象性 跟踪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夹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4.3光的波粒二象性 跟踪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12 13:0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光的波粒二象性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衰变成要经过4次衰变和2次衰变
B.核泄漏事故污染物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其核反应方程式为可以判断为质子
C.玻尔理论的假设是原子能量的量子化和轨道量子化
D.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电子的衍射实验说明实物粒子只具有粒子性
2.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光子可以转化为电子
B.光电效应实验中,只有光的强度足够大时,才能观察到光电流
C.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也具有能量和动量
D.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粒子性,在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为波动性
3.关于物质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长
B.动能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短
C.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中子的波长短
D.甲电子速度是乙电子的3倍,甲电子的波长也是乙电子的3倍
4.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光子可以转化为电子
B.光电效应实验中,只有光的强度足够大时,才能观察到光电流
C.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粒子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为波动性
D.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也具有能量和动量
5.首次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和首次提出物质波的科学家分别是( )
A.爱因斯坦、康普顿 B.普朗克、爱因斯坦
C.普朗克、德布罗意 D.爱因斯坦、德布罗意
6.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黑体辐射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B.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C.电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
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
7.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a)、(b)、(c)所示的图像,则
A.图像(a)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B.图像(c)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C.用紫外光观察不到类似的图像
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
8.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有(  )
A.康普顿发现了电子,并测定了电子电荷量,且提出了“枣糕模型”
B.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玻尔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D.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
9.利用射线或中子束得到晶体的衍射图样,进而分析出晶体的原子排列,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所利用的是电子的物质波的波长比原子尺寸小得多
B.电子显微镜中电子束运动的速度应很小
C.要获得晶体的射线衍射图样,射线波长要远小于原子的尺寸
D.中子的物质波的波长可以与原子尺寸相当
10.对光的认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
B.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
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
11.A、B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1,A、B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为_____;如果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的_____(选填“动量”或“动能”)也相等。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A.普朗克曾经大胆假设: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
B.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这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之一
C.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D.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0越小
E.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短
13.根据波尔理论,氢原子处于激发态的能量与轨道量子数n的关系为(E1表示处于基态原子的能量,具体值未知).一群处于n=4能级的该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出几种光,其中只有两种频率的光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这两种光的频率中较低的为.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电子质量为m,不考虑相对论效应.求:
(1)频率为的光子的动量大小;
(2)该原子处于基态的原子能量E1(用已知物理量符号表示);
(3)若频率为的光子与静止电子发生正碰,碰后电子获得的速度为v,碰后光子速度方向没有改变,求碰后光子的动量.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因为衰变时质量数不变,所以衰变的次数,在衰变的过程中电荷数总共少6×2=12,则衰变的次数,故选项A错误;
B、核反应方程式为?,可以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判断为粒子,故选项B错误;
C、玻尔理论的假设是提出了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故选项C正确;
D、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电子的衍射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故选项D错误.
2.C
【解析】
A.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光子的能量可以被电子吸收,A错误;
B.光电效应实验中,只有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才能观察到光电流;与光照强度无关,B错误;
C.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也具有能量和动量,C正确;
D.光的波长越长,波动性越明显,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大量光子的运动表现为波动性,单个光子的运动表现为粒子性,D错误.
3.A
【解析】
试题分析:由λ=可知,动量大的波长短,电子与质子的速度相等时,电子动量小,波长长.A对;
电子与质子动能相等时,由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式p=可知,电子的动量小,波长长.B错;
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其波长应相等.C错;
如果甲、乙两电子的速度远小于光速,甲的速度是乙的三倍,甲的动量也是乙的三倍,则甲的波长应是乙的,D错;
故答案选A.
考点:物质波 动能 动量
点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与粒子的质量速度的乘积有关,即由粒子的动量决定,根据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公式计算比较即可
4.D
【解析】
本题考查光的本性,根据光电效应的规律、光的波粒二象性、康普顿效应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A.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光子的能量可以被电子吸收,故A不符合题意;
B.光电效应实验中,只有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才能观察到光电流;与光照强度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光的波长越长,波动性越明显,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大量光子的运动表现为波动性,单个光子的运动表现为粒子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也具有能量和动量,故D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内容,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康普顿效应是解题的关键。
5.D
【解析】
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此后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首次提出物质波假说的科学家是德布罗意。
A.A项与上述分析结论不相符,故 A不符合题意;
B.B项与上述分析结论不相符,故 B不符合题意;
C.C项与上述分析结论不相符,故 C不符合题意;
D.D项与上述分析结论相符,故 D符合题意。
6.C
【解析】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量子理论来解释,但不能用光的波动性解释,A错误;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一定的能量,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B错误;电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的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C正确;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动量:,质子与电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动能相等的电子与质子的动量是不同的,根据德布罗意波波长公式可知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不相等,故D错误.
7.ABD
【解析】
(a)中是少量的光打在底板上,出现的是无规则的点子,显示出光是粒子性;(b)中延长光照时间,使大量光子打在底板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或衍射条纹,显示了光的波动性;(c)中用紫外光仍可看到条纹,只是条纹宽度较窄.表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一种概率统计波.ABD正确
8.BD
【解析】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密立根测定了电子电荷量,故A错误;
B.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B正确;
C.德布罗意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故C错误。
D.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故D正确;
9.AD
【解析】
AB.因为电子显微镜所利用电子物质波的波长可以比可见光短,电子显微镜所利用的电子的物质波的波长比原子尺寸小,由德布罗意波长公式可知,当电子束的波长越短时,则运动的速度越大,故选项A正确,B错误;
CD.由题中信息“利用射线或中子束得到晶体的衍射图样”及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可知,射线波长要远大于原子的尺寸,或中子的物质波或射线的波长与原子尺寸相当,故选项C错误,D正确。
10.AD
【解析】
A. 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选项A符合题意;
B. 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随率低的光波动性强,选项B不符合题意;
C. 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时仍具有波动性,因为大量粒子的个别行为呈现出波动规律,光表现出波动性时,仍有粒子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
D. 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选项D符合题意。
11.2:1, 动量
【解析】
第一空.光子的频率与能量成正比,A、B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1,则A、B两种光子的频率之比为2:1;由光子能量公式E=hγ=和动量公式P=mv= 知,A、B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等于A、B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l;
第二空.根据德布罗意波波长的公式:可知,若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的动量一定是相等的。
12.ABD
【解析】
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理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故A正确;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这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之一,故B正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故C错误;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hγ-W0,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0越小,故D正确;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能量减小,由E=hc/λ可知,光子散射后波长变长,故E错误;故选ABD.
点睛:考查能量量子化的内容,掌握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理解吸收能量,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总能量减小;而释放能量后,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总能量增大;注意康普顿效应中,光子散射后波长变长.
13.(1)(2)(3).
【解析】
(1)由,,可得:
(2)从n=4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出6种频率的光,其中最大的两种频率分别是从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较低的为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过程发出的光.,
解得:,
(3)由动量守恒:,
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