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述说明正确的是(  ) 
A.电子旋转半径减小 
B.氢原子能量增大 
C.氢原子电势能增大 
D.核外电子速率增大 
2.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时,发出多个能量不同的光子,并用产生的光子照射到逸出功为2.75eV的光电管上,则, 
 
A.发出的光子最多有4种频率 
B.发出的光子最多有6种频率 
C.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可达10eV 
D.加在该光电管上的遏止电压应为10V 
3.图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从n=4能级直接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的是可见光光子(能量在1.63eV~3.10e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尔认为,电子在定态轨道上运动,不会发生电磁辐射 
B.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辐射的光子是可见光光子 
C.能量为10.2eV的光子能使氢原子从n=1能级跃迁到n=2能级 
D.使n=2能级的氢原子电离,需要放出的光子的能量至少为3.4eV 
4.如图画出了氢原子的4个能级,并注明了相应的能量E.处在n=4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够发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波.已知金属铂的逸出功为6.34eV.在这些光波中,能够从金属铂的表面打出光电子的总共有( ) 
 
A.五种 B.四种 C.三种 D.二种 
5.用光子能量为E的光束照射容器中的氢气,氢原子吸收光子后,能发射频率为、、的三种光子,且,入射光束中光子的能量应是(  ) 
A. B. 
C. D. 
6.以下关于近代物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β射线是电子流,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而辐射产生的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压强、是否是化合态都有关 
C.一群处于量子数为4能级的原子向各较低能级跃时可释放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中子与质子结合成氘核时吸收能量 
7.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的是(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8.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能大致反映粒子散射特点的是图( ) 
A. B. C.D. 
9.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大 
B.有10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当有5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就是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C.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电子的动能减小 
D.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过程都有质量亏损,都向外界放出核能 
10.下列物理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A.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电子 
B.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 
C.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中子 
D.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质子 
11.汤姆孙通过对______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_______(选填“肯定”或“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 
12.电子的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_是可分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 _________模型。 
13.卢瑟福在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时,不考虑电子对α粒子运动轨迹的影响,这是因为α粒子的质量___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远大于”)电子的质量,α粒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α粒子运动轨迹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 
14.卢瑟福通过_______________实验,发现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结构模型。 
参考答案 
1.AD 
【解析】 
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氢原子的能量减小,轨道半径减小,根据: 
得轨道半径减小,电子速率增大,动能增大,由于氢原子半径减小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则氢原子电势能减小。 
AD.由上分析可知,AD正确; 
BC.由上分析可知,BC错误. 
2.BCD 
【解析】 
AB.根据知,大量处于n=4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能量不同的光子,故A错误,B正确; 
C.能级间跃迁放出或吸收光子的能量满足:hγ=Em-En,所以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 
E=E4-E1=-0.85+13.60eV=12.75eV 
若用此光照射到逸出功为2.75eV的光电管上,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12.75eV-2.75eV=10eV 
故C正确;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0eV,所以加在该光电管上的遏止电压为 10V,故D正确。 
3.AC 
【解析】 
A.玻尔认为,电子在一系列定态轨道上运动,不会发生电磁辐射,选项A正确; 
B.氢原子从n= 4能级跃迁到n=3能级辐射的光子的能量 
能量不在可见光能量范围内,不是可见光子,选项B错误; 
C.使氢原子从n=1能级跃迁到n=2能级,入射光子的能量 
选项C正确; 
D.使n=2能级的氢原子电离,需要吸收的光子的能量至少为 
选项D错误。 
4.C 
【解析】 
处在n=4的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发出不同光电子的数目为,n=4跃迁到n=3辐射的光子能量为0.66eV,n=3跃迁到n=2辐射的光子能量为1.89eV,n=4跃迁到n=2辐射的光子能量为2.55eV,均小于3.2eV,不能使金属钾发生光电效应,其它三种光子能量都大于3.2eV.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能极差与光子能量的关系,以及掌握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 
5.B 
【解析】 
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并不稳定,能够自发向低能级跃迁并发射光子,其发射光子的种类有种;故 
解得; 
显然从直接跃迁到能级时辐射光子的能量等于入射光子的能量,故入射光子的能量 
; 
而先从跃迁到,再从跃迁到辐射的能量与从直接跃迁到能级时辐射光子的能量相同,故 
。 
A.,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 与结论相符,选项B正确; 
C.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6.C 
【解析】 
A.β射线是电子流,是从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而来的,故A项与题意不相符; 
B.半衰期是元素本身的性质,与外界所有条件无关,故B项与题意不相符; 
C.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依据,能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故C项与题意相符; 
D. 中子与质子结合成氘核的过程中有质量亏损,释放能量,故D项与题意不相符。 
7.A 
【解析】 
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说明大多数射线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内部很空旷,故A正确. 
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较少,故B错误. 
C.放在C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故C错误. 
D.放在D位置时,屏上可以观察到闪光,只不过很少很少,故D错误. 
8.B 
【解析】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中的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所以大多数的α粒子都能穿过原子的空间,只有少数运动轨迹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才出现较大角度的偏转。由此,结合α粒子散射实验的特点可知,AD错误;C选项的α粒子都没有穿过原子核而发生偏转,与题意不符,C错误,B选项符合题意。 
9.D 
【解析】 
A.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频率有关,与光强无关.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统计概念,需要对大量原子核才有意义.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电子的动能增大.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过程都有质量亏损,都向外界放出核能.故选项D符合题意. 
10.B 
【解析】 
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故A错误; 
B.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故B正确; 
C.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故C错误; 
D.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故D错误; 
11.阴极, 否定 
【解析】 
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 
12.原子 原子核式结构 
【解析】 
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发现了电子之后,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结果,推翻了汤姆生的枣糕模型,提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13.远大于 可忽略不计(意思相近的回答均可) 
【解析】 
卢瑟福在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时,不考虑电子对α粒子运动轨迹的影响,这是因为α粒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α粒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α粒子运动轨迹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14.α粒子散射 核式 
【解析】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