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底面的观察,摸一摸、画一画等体验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经历“面”从“体”上剥离下来的过程,提高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等积木若干,水彩笔、纸张、等工具,钉子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引导:小朋友们,玩过积木吗?(玩过)今天老师也想玩一玩。(课件出示16页例题图)看一看,途中的额小朋友用积木搭成了什么物体?(房子)这座小房子分别用到了哪些物体?(教师指,学生说。)
二、合作探究
1.引导: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体积木。请你选择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先看一看、摸一摸它的表面,再跟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积木,摸上去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主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交流:让学生拿着积木,先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说一说感受。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的面长长的、平平的;
正方体的面方方的、平平的;
三棱柱的面平平的,形状尖尖的;
圆柱的底面圆圆的、平平的,侧面是弯弯的。
3.提生回答:你拿什么形状的物体?摸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上台一边用手摸一边说)
展示交流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把你刚才摸到的面在纸上画下来?(生:想)
1、请小朋友先在小组内议一议,用什么方法画下这些面,再分工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2、请多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是怎样画的,教师把学生展示过的作品随机的贴在黑板上。
师:哎哟,老师把它们都贴乱了,谁来把他们分一分?(指明让学生分类)
3、给物体的面起名字。
分得真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XXX,恩,这些物体的面也有名字,谁来说一说。
引导:用长方体画出的面叫做长方形,长方形长长的,角尖尖的;
用正方体画出的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方方正正的;
用三棱柱上下两个面画出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只有三个角;
用圆柱体上下两个面画出的图形叫做圆,圆没有尖尖的角,弯弯的。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感受“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先让学生触摸物体的面并交流直观感受,初步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再提供多种工具,让学生自主地把“面”从“体”上剥离下来。针对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操作工具,思考怎样操作,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不同操作方法的交流,实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共享,加深对“面”附着于“体”的感受。)
4、谈话: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与这些图形见面。(出示“试一试”挂图)看,这里有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你能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吗?
在学生回答时,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信封的面是长方形。
(设计理念: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对图形的已有认识去识别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形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教师示范,再提生上台围一围。
(1)钉子板上围成的是什么图形?怎样围的?你也想围一个吗?
(2)让学生自己围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然后把学生围成的不同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班内展示,并指名说说是怎样围的。
(3)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
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围一围,并说说为什么在钉子板上不能围成一个圆。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画一画,围一围,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
四、巩固练习? ?
1、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里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并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2、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
3、用一个正方体能画出不同的正方形吗?为什么?
师:数学中的图形是很神奇的,他在小朋友们的手中能变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有可爱的小鸭子,有美丽的房子,还有奇妙的海底世界……(课件出示)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想)课下请同学们把99页的图形剪下来拼一拼,比一比,谁拼出的物体最好看!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用长方体可以画长方形,正方体可以画正方形,由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