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2 19:58: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的语感。
2.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教学过程】
课前小练习:看图连词语。ppt出示词语: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教学环节说明)通过小游戏,想象画面读词语,丰富语言积累,为后面的语言训练做铺垫。
一、“知音”导入
在第一单元综合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中,我们交流了交友之道。请同学谈谈你的交友原则。
有人说朋友易得,知音难觅。“知音”与“朋友”有什么关联呢?正与“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有关。
解题:鼓琴:弹琴
这则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齐读课下注释①。
(教学环节说明)从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交流的交友之道入手,借助学生的已知,引发对“朋友”与“知音”的思考,导入课文。
二、初解“知音”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词“哉乎”“乎”,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名读,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
2.教师范读,再抽生读,全班齐读。
3.读懂课文。借助注释,通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抽1个组交流。1-4号同学交流,5、6号同学点评。
4.抽生复述故事:谁能讲讲伯牙遇见锺子期的小故事。
有一次,伯牙回楚国家乡途中休息时,正在弹琴,有个砍柴的樵夫锺子期在旁边听琴……
(教学环节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能复述故事。
三、研读“知音”
1.伯牙是晋国大夫,是琴仙。当他鼓琴时,子期从中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认真思考。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泰山图: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岳之首——泰山?
(巍峨雄壮,雄伟壮丽)
那子期是怎样由衷地赞叹呢?指导学生朗读。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
“汤汤”水流大而急。这样浩荡的流水,子期又会怎样赞叹?指导朗读。
2.感受描写乐曲的方法:
通过描写好像看到的画面来表现乐曲的特点。
例如:(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拓展延伸:
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结合课前游戏,引导学生想象回答: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假如你是锺子期,你怎么赞叹?
句式:善哉乎 ! 乎若 。
(教学环节说明)研读子期对伯牙琴音的赞叹,包括三个层面:1.感受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的画面感;2.感受描写乐曲的方法;3.拓展赞叹的句式。
四、深悟“知音”
1.围绕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深悟“知音”:
(1)伯牙、子期相见恨晚,但故事并没有这么美好地发展下去。第二年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时,见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补充: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伯牙与子期身份地位完全不同,但在短歌中,伯牙把锺子期称作“知音人”,为什么?知音有什么含义?
提示:锺子期从琴音中听出了什么?只是泰山的高大和流水的浩荡吗?
(朗读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琴棋书画四艺,琴以其高雅居首位,古人常常以琴表达心志。
这高山代表着伯牙高山般远大的志向,这流水代表着他如浩荡流水般博大的胸怀。
知: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引申义:赏识。
(3)伯牙当时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补充资料:伯牙做宫廷乐师。但国君却认为琴曲中的铿锵之音太嘈杂,有些大臣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竞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万万没有想到,锺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琴也懂,志也懂,这才是——知音!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后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引申为“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2.可当得知锺子期死,伤心欲绝的他做出了一个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想象:锺子期死后,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子期死了,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3.填写对联
上联:子期听曲赞心志 下联:伯牙破琴谢知音 横批:高山流水
(教学环节说明)理解“知音”含义的思路:1.从“知音人”一词的来源引出问题;2.从人物身份的反差来探索子期除了听出琴音的美妙,还听到了什么;3.理解“志”的内涵;4.从“知”的本义和引申义入手,理解“知音”的含义。5.探究“破琴谢知音”的原因,再次理解伯牙对子期的深厚情谊。
五、回味“知音”
1.结合课后“积累拓展”,了解“知音”故事的流传。
2.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来形容乐曲高妙,还把它当做知音的代名词。我们就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再次走进这凄美的故事吧! (播放音乐,齐读课文)
3.名句积累
从古至今,有很多名人也写下了许多关于知音、朋友的名句,你搜集了哪些?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选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选自《增广贤文》
(教学环节说明)“高山流水遇知音”传说在后世广泛流传,通过拓展流传内容和名句分享,再次回味“知音”。
六、课堂小结:
怎样的朋友才能称得上是知音?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破琴谢知音,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也用它来感慨知音难觅。回到“交友之道”的话题,我们也要像伯牙与子期一样,结交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朋友。
(教学环节说明)在课堂小结中,回顾导入新课时的话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友情的认识,树立健康的高尚的友情观。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3.课后搜集表现知音、友情的诗文和名言名句。(选做)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战国末 吕不韦 杂家代表作
伯牙 鼓琴
善 知音(琴、志)
子期 听琴
【教学后记】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与内容里明确要求,语文课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正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重大的差别,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教学也比较吃力。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虽然《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在小学已经接触过,但从课前与同学的交流得知:小学学习主要在于朗读课文和简单了解故事情节。而从对朗读和文意疏通的预习检查情况来看,字的读音和“哉乎、乎”等的朗读,与文章相去甚远。
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这篇课文作为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的语感。2.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一、教给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指导,不仅能读通文意,还能为读懂文章打下基础。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首先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抽生读,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时,抓难句,指导读“哉乎、乎”两句,尤其注意语气词“乎”应该轻读。第三,教师范读,配着音乐,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示范。第四,再请同学朗读。最后,全班齐读。达到读通课文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方法
文言文用词用语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不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文中的“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再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形式读懂文章。
三、补充资料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即便是学过的课文,由于小学学习只是停留在朗读层面,学生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人物背景依旧是相当陌生的,适当的拓展人物相关的资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课前让学生查找伯牙、锺子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物背景。在补充的资料中,伯牙将子期称作是知音人。伯牙是琴仙、上大夫,锺子期是樵夫,身份悬殊很大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知音的知琴、知志内涵,从而理解“破琴绝弦谢知音”。
由于要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些难度。课文中有许多不熟悉的字词,尤其是“太山、汤汤”等词很陌生,而“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读通都有困难。反思课堂,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借用已知构成新知
在品析“巍巍太山”时,用什么词语形容太山。课后才想到可以回顾《七律·长征》中“乌蒙磅礴”这一句,来形容太山的气势磅礴。由此引申出伯牙像太山般高大、磅礴的志向。
二、小组合作的交流指导要明确
由于疏通有难度,所以课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但由于交流时,学生的表达声音不够响亮、语速较快、交流不够明晰,导致其他小组很难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尤其是对疑难词语的理解。因此,在交流指导中,教师要对重要字词再次强调,并追问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思路。以此作为其他小组的示范。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
对“知音”内涵的理解,每个同学会形成自己的认知。由于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在教学设计时,这一部分的讨论交流时间太少,学生有了新的收获没有及时表达与交流。名句欣赏环节也没有时间完成。
总之,初步教学生学习文言文,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需要在读通读懂文意的同时,结合文本,找准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并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多关注学生课堂上新的生成、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