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8.1
认识压强
分册(模块)
八年级下册
授课时数
1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课程标准》对于压强概念的学习要求较高,属于理解水平,既要求通过实验来学习,也要求能定量分析简单的、与压强有关的问题,并要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第八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本节内容
着重在于对压强概念的理解,除了对于压强定义式形式的理解外,也要求学生能对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入的理解,能理解方法内涵,同时,利用压强定义式对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定量分析。本节内容不仅重视知识和结论,而且重视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的渗透,本节的科学方法教育采用显性教育模式。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较为单薄,前概念是“速度定义”的隐性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
2.懂得运用公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方法内涵,会利用科学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压强的概念
类比速度定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压强的概念
类比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简要阐述
1、承接上一节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给出三幅图,分析得出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两种方法,为比值定义法的内涵讲授作铺垫,即比较的原理,必须有相同的比较标准;
2、类比速度定义的方法,建立压强概念,陈述比值定义法的内涵;
3、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利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利用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线
方法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法
比较法
类比法
归纳法
1、展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三幅图
问题: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两种方法?
结论:①相同的受力面积比较压力;②相同的压力比较受力面积。
2、观察图片,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的时候,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多媒体,思考并作答。
让学生通过分析,懂得进行比较必须有相同的标准。
类比比较快慢的方式,得出比较的方法
压
强
的
定
义
两种比较方法: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其物理意义表示:受力面积相同时,比较压力的大小;
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其物理意义表示:压力相同时,比较受力面积;
提问:这两种方法哪种更适合作为压强的定义?理由是?
答:第一种方法,因为比值定义法的原理是比较,则需要有相同的标准,这两种方法均可达到比较的目的,但用压力比受力面积时,表示当p越大,表示压强越大,反之,则当p越小,表示压强越大,显然,第二种方法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压强的单位:N/m2——Pa
(帕斯卡)
;
5、的物理意义是:物体表面每平方米的面积受到的压力是
学生思考并作答,类比之前速度的定义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方式的差别,得出压强的定义式。
“比值定义法”在初中阶段较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交代清楚比值定义法的内涵,即比较的原理,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目的,都可作为压强的定义,为什么采取第一种放法,这是教学需要突破的内容,在前面的章节(密度、速度)学生已初步感悟到比值定义法的形式及内容,本节设置是让学生对比值定义法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知。
压
强
的
计
算
例1: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为与桌面接触面积约,桌子面积为求:书对桌面的压强。
解:
水平面上,
答:书对桌面的压强为
例2:有一辆自重2.2t的6轮汽车,在某次运营中载货5t,已知每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cm2
。求:这辆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
解:
水平面上,
答:车对路面的压强是
学生进行计算演练,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通过定量的计算,使学生充分掌握压强的公式以及能进行应用。
增
大
或
减
小
压
强
的
方
法
观察法
归纳法
根据压强的公式,理解压强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得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学生观察,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小
结
总
结
归
纳
1.压强的定义:_______与__________的比值;
2.压强定义式:_______________;
2.压强的单位:_______,简称_____,符号_____;
3.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4.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完成小结填空
对本节内容的归纳总结及重现,通过填空形式增强学生的理解。
教学流程图(非必选项,仅供参考)
教学
特色
教学特色
一方面,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的三要素,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学习了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学习了力的平衡和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为学习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打下了基础。压强同前面学过的速度、密度一样,都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的概念,学生通过类比学习,很容易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探究方法,这也为本章每节的实验探究奠定了基础。本节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