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历史学家说:“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麻木不仁。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少数人觉悟”后(
)
A.彻底查禁鸦片
B.开展洋务运动
C.掀起维新变法
D.推翻封建王朝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
)
A.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C.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
D.维护清朝的统治
3.“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人物中,持此观点的是(
)
A.洪秀全
B.慈禧太后
C.李鸿章
D.关天培
4.[2019·广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的活动不包括(
)
A.创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
B.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
5.《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
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
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
6.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开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企业中,属于洋务派为“求富”而兴建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开平煤矿
7.中国的近代化在起步阶段,从器物和教育等层次推进。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些层次的是(
)
,A.圆明园)
,B.京师同文馆)
,C.江南制造总局)
,D.汉阳铁厂)
8.2019年4月23日,为纪念新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我国在青岛海域举行的海上阅兵,备受世界关注。我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
A.只注重军事改革
B.顽固派的阻挠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大力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
10.“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材料中的“运动”是指(
)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11.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内,外轮就损失1
300多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的道路
C.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二、非选择题
13.[2018·安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3.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14.[2019·德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奏设同文学馆于上海,译出西书颇多。同治四年(1865年),又在上海设江南制造局,附设译书局。同治五六年间(1866-1867年),左宗棠奏请在福建设船厂,附设船政学校。同治六年(1867年),设同文馆于京师。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始派学生赴美国留学。同治十一年(1872年),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元年(1875年),筹办铁甲兵船。光绪二年(1876年),设船政学堂于福州,并派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光绪六年(1880年),设水师学堂于天津,又设电报局。光绪七年(1881年),设开平矿务局。光绪八年(1882年),设上海机器制布厂。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天津武备学堂。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开漠河金矿。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光绪十五年(1889年),总署请造铁路,张之洞请先筑卢汉线,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乃以盛宣怀督办其事。是年,又设邮政局。此戊戌以前所办新政之大略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新政”的起止年代。
(2)根据材料,概括“新政”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3)关于材料中的“新政”,中国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洋务运动”,外国史学界一般称之为“自强运动”,还有学者称之为“同光新政”“自救运动”等。你最认同其中的哪一种称呼?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背景。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故答案选B。
2.D 【解析】
洋务运动不是要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没有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A、C两项错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主观目的”,B项是客观影响。故答案选D。
3.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持题干材料观点的人物应该是洋务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据此可知,答案选C。
4.C 5.B
6.D 【解析】
A、B、C三项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目的在于“自强”。只有D项属于为“求富”而创办的民用企业,故答案选D。
7.A 8.A
9.C 【解析】
解答本题必须准确地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即只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本题的答案选C。
10.C
11.D 【解析】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所以,本题的答案选D。
12.D 【解析】
根据“外轮就损失1
300多万两(白银)”“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13.(1)闭关锁国政策。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2)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洋务运动(或答具体措施也可)。
(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等。
14.(1)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2)文化教育上: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书籍。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影响: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军事上: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设立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外国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开启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上:设立近代民用企业,修建铁路。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社会生活方面:设立电报局、邮政局。影响: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3)①我最认同第一种称呼。理由:“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相关事务,因此可以叫做“洋务运动”。②我最认同第二种称呼。理由:“新政”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进行的一项运动,它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因此可以叫做“自强运动”。③我最同意第三种称呼。理由:“新政”开始于同治元年,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二年,因此可以叫“同光新政”;“新政”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而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因此也可以叫做“自救运动”。(言之有理即可)
4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
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时间和目的
D.方式和人物
2.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爱国将领英勇事迹相关的战争是(
)
姓名
籍贯
官职
阵亡地点
邓世昌
广东番禺
副将加提督衔
黄海大东沟
李仁党
湖南桂阳
副将加总兵衔
辽宁盖平
杨用霖
福建闽县
副将
山东刘公岛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鸦片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其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大连
B.旅顺
C.威海卫
D.平壤
4.1949年,时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回忆时说:“50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我们被日本打败”最直接的后果是(
)
A.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B.开始洋务运动
C.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李鸿章说:“台湾已是贵国的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却说:“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这段对话内容涉及的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7.
“《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1895年4月23日,《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六天,三国联合提出警告:日本占有辽东半岛,会威胁到整个远东地区的和平。这里所说的“三国”指的是(
)
A.英国、法国、美国
B.沙俄、英国、法国
C.美国、沙俄、德国
D.沙俄、法国、德国
9.晚清志士谢缵泰在甲午战败后绘制《时局图》警示国人,并题字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反映出甲午战败后(
)
A.中国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空前严重
B.沙俄占领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C.谢缵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日本在全中国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激烈海战】
(1)图中描绘的是19世纪末中日一场战争中的一次海战,它是人类海洋战争史上的一次标志性战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役的名称及牺牲的中国著名将领。
【耻辱之约】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根据以上内容判断“耻辱之约”的具体名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耻辱之约”中哪一条款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后续影响】
(4)上图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怎样的局面?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2.A 3.C
4.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50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可以推断是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答案选C。
5.C 6.A
7.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B两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故答案选C。
8.D
9.A 【解析】
《时局图》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题字反映的是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空前严重。
10.(1)黄海海战。邓世昌。
(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天津条约》的影响
2.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3.
“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政治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4.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下列选项内容与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无关的是(
)
A.拜上帝会
B.强学会
C.时务报
D.国闻报
5.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6.“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甘愿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陈宝箴
7.[2019·益阳]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8.
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A.变法中裁撤冗官冗员
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变法要求开办新式学堂
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9.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0.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B.彻底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康有为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梁启超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二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维新变法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上反对变法的势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二概括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2.B 3.A 4.A
5.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在颁布的诏令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以选择B项。
6.C 7.D
8.D 【解析】
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故答案选D。
9.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影响的理解。题干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倡导的“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说明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故答案选A。
10.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影响相同点的理解认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都有利于启发当时国人的认知,增进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利于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没有触及改革封建制度,A、C两项不是共同点。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没有否定传统文化,B项错误。故答案选D。
11.(1)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新式学堂。积极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主要原因:变法法令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废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一些衙门裁撤后,使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
(3)戊戌政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单项选择题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败
B.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日益加深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2.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B.始终受着清政府的严厉镇压
C.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D.取得了成功,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这段文字叙述的应是(
)
A.英军攻陷南京
B.太平军占领天津
C.义和团攻占南京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4.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5.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A.虎门销烟)
,B.圆明园遗迹)
,C.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
,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火烧圆明园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7.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9.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0.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之处是(
)
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三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四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1)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为镇压这次运动,列强发动了哪次战争?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3)材料四描述的情境的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2.C 3.D 4.D
5.C 【解析】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狼狈出逃,所以出现了“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的情景,C项正确;A项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前;B项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项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6.B 7.D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了“洋人的朝廷”,符合题意“国家地位非常低落”。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9.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0.A 【解析】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三个条约都有巨额赔款,都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故答案选A。
11.(1)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
(2)都主张不能直接瓜分中国,而应该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侵略和控制中国。其原因是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第二单元复习课
1.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了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2.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下所示,( )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4.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它是(
)
A.义和团运动
B.护国战争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5.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表对应的条约是(
)
列强
清政府赔款白银(两)
占总赔款额百分比
俄国
130,371,120
29%
德国
90,070,515
20%
法国
70,878,240
15.75%
英国
50,620,545
11.25%
日本
34,793,100
7.7%
……
……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的实业清单:
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188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年,中国第一支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1)阅读材料,将李鸿章的实业清单上的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李鸿章发展实业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实业活动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2.B
3.B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在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故B项符合题意;创办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的内容,废除科举制是1905年,颁布剪辫法令是在中华民国时期。故本题选B。
4.A
5.B 【解析】
从题干表格涉及到的列强国家和赔款数额可以判断这是《辛丑条约》,清政府在1901年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故本题选B。
6.(1)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或兴办新式教育)。
(2)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或富国强兵)。
(3)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的侵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