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
一、单项选择题
1.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里的“渝”指的是(
)
A.广州
B.瑞金
C.西安
D.重庆
3.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4.右图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经过谈判,国共两党签订了(
)
A.“八一宣言”
B.“双十协定”
C.《共同纲领》
D.“九二共识”
5.抗战胜利后,有人惊呼:“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其标志是(
)
A.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B.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发动进攻
6.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是在(
)
A.解放战争爆发之初
B.刘邓大军展开战略进攻时
C.国共战略决战之际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后
7.下列关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表述有误的是(
)
A.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
B.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C.仅仅半年多就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D.中共中央坐镇延安指挥各地自卫反击战
8.陈毅元帅在1947年5月作诗云:“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诗中所描绘的孟良崮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标志着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D.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9.下图所示情景发生在(
)
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10.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果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近代重庆”一词,显示的信息可能有(
)
①《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 ②日军占领上海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
③日本在重庆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 ④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就是“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中共七大相关资料
材料二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双十协定”
材料三 1946年6月下半月,蒋介石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并于6月20日命令国民党刘峙集团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光明前途”和“黑暗前途”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协定”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该协定中国共双方初步达成了什么共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双十协定”达成的共识有没有实现?试概括其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2.D 3.B 4.B
5.B 【解析】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故答案选B。
6.A
7.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的全面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周恩来等曾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所以选择D项。
8.B
9.C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词“1946年7月5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故1946年7月5日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C符合题意。1900—1901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1931—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1950—1953年是抗美援朝时期,故A、B、D与题干时间不符,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
10.A
11.(1)主要任务: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光明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黑暗前途:内战、独裁的中国。
(2)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共识:和平、民主。
(3)没有,因为国民党挑起内战。
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单项选择题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政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B.农民渴望获得土地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
2.右图所示是解放区农民丈量分配土地,这种现象广泛出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3.[2019·潍坊]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4.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A.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D.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人民解放军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6.《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而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使华北全境解放
C.解放了东北全境
D.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7.
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毛泽东1946年夏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
A.战争胜利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
B.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新式武器
C.美国的支持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战术决定战争的胜败
9.
4月23日的那一晚,整个南京城的人们恐怕都难以入眠,等待着这个城市的又一次历史交替,国民党的军队和警察都撤了……与上述情景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
A.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抗日战争胜利
11.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民革命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二、非选择题
12.[2019·黄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由张黎执导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电视剧梗概如下:
20世纪20年代,杨立仁、杨立青兄弟二人前往广州。后来,立仁加入国民党,踏入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核心圈。立青考入黄埔军校,当时共产党人瞿恩任黄埔军校教官。在瞿恩的影响下,立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林娥(瞿恩的妻子)被中国共产党派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负责情报工作,林娥将截获的情报通报给立仁,粉碎了日军对蒋介石黄山官邸的轰炸。中条山会战期间,国民党范希亮部的十二师被日军围攻,时任八路军新二团团长的杨立青获知此情报,立即按上级命令,率部前往营救。范希亮部得以安全撤离。
抗战胜利后,立仁和立青更在情报战场上展开厮杀。1949年,南京解放,立仁败退台湾。从此,兄弟二人天各一方,隔海而望。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叙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视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比较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变为国内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所以选择C项。
2.D
3.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都很重视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此来赢得农民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支持。D项符合题意。
4.B
5.D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从材料本身去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材料明确提出“政府军队……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因而要选择D项。注意不要被A项迷惑。
6.C
7.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1949年初的平津战役,和平解放了北平,避免了战争对北京文物的损坏。故C项符合题意。
8.A 9.D
10.B 【解析】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即1949年4月23日,这一天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1.C
12.说明:本题为开放性题,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示例一:
故事情节:共产党人瞿恩任黄埔军校教官。
历史现象:国民大革命或第一次国共合作。
概述评价: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高涨,黄埔军校建立、北伐胜利进军,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后来,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
示例二:
故事情节:杨立青营救范希亮部(或林娥与立仁情报共享,粉碎日军阴谋)。
历史现象:国共合作抗日或第二次国共合作。
概述评价: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第七单元复习课
1.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
B.北平和谈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2.
“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是指(
)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④⑤
4.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5.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22年的统治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如果根据下列图片可以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你会把它确定为( )
黄埔军校
南昌起义
重庆谈判
“大决战”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国共关系的变化
C.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故答案选D。
2.B 【解析】
根据题干给出的“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答案选B。
3.A 4.D 5.D
6.B 【解析】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大决战”指的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据此可知,这体现出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争取合作—再分裂的过程。故答案选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