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材料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4.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5.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
土地改革》,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地区:新解放区。
3.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4.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5.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具体实施办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8.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9.意义:
(1)政治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经济意义: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一
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互动探究二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为什么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段,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四、总结归纳
五、课堂检测
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的是( B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
2.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 C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底 D.1953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D )
①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1950年,国家决定在实行土地改革( A )
A.新解放区
B.西藏自治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5.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法令是( C )
A.《共同纲领》
B.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我国彻底废除了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在( B )
A.1949年
B.1952年
C.1950年
D.1951年
7.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 D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六、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
2.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