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6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6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2 22: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位值思想。
2.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一、情景导入
1.师:你知道古时候我们是怎样计数的吗?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计数方式的演变过程,从结绳计数说起。
2.看到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边展示边介绍。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式。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实物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痕、在绳上打结等方式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放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的个数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2)感知古人计数方法的特点,了解计数方法逐渐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和实物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小结:古代劳动人民是借助身边的工具,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计数的。
2.了解计数符号。
(出示教材第12页主题图第二部分)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仔细阅读这三组符号,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从数字几开始重复这样的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学习,交流反馈。
3.了解印度阿拉伯数字。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汇报对印度阿拉伯数字的了解。
小结:古人非常聪明,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感受到使用一定的符号表示数量的必要性,同时也感受到在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来往也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从0到9的10个数字,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这种数字称为印度阿拉伯数字。
4.认识自然数。
师: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只是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字。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师:关于自然数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介绍生活中常用的几种计数方法。在生活中还存在哪些进制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查一查资料。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观察图中数字与珠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完成练习。
2.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请学生观察并完成练习。
3.判断。
(1)自然数没有最小的数。(  )
(2)自然数没有最大的数。(  )
(3)0是自然数。(  )
(4)自然数的个数可以数出来。(  )
4.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4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并填空。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计数方法演变过程的了解,你有哪些想法?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思考】
这节课把重点放在了各个国家计数方法的介绍和仿写上。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也要给学生分析得十分透彻,不仅让学生感悟古人计数时“一一对应”的方法,而且引发其思考,当物体数量增加时出现新的计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