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练习(五)_静电场中的导体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练习(五)_静电场中的导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06-03 08:0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 静电场中的导体
1.防止静电危害是尽快地把产生的静电引走,下列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油罐车是靠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把静电引走
(B)在印刷中保持高度的干燥,干燥的空气可以使静电很快消失
(C)在地毯中夹杂很细的不锈钢丝导电纤维
(D)飞机轮是用导电橡胶做的
2.把一个架在绝缘支座上的导体放在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导体外于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上感应电荷的分布,如图13-27所示,这时导体( )
(A)A端的电势比B端的电势高
(B)A端的电势比B端的电势低
(C)A端的电势可能比B端的电势高,也可能比B端的电势低
(D)A端的电势与B端的电势相等
3.如图13-28所示,验电器A与B的顶端各安装了一个上端开有小孔的金属圆筒,验电器B带有正电荷,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小球C,在下列操作中能将B上的电荷尽量多的搬至A的是( )
(A)把C与筒B的内壁接触后,再与筒A的内壁接触,重复多次
(B)把C与筒B的内壁接触后,再与筒A的外壁接触,重复多次
(C)把C与筒B的外壁接触后,再与筒A的内壁接触,重复多次
(D)把C与筒B的外壁接触后,再与筒A的外壁接触,重复多次
  4.有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接近它的,观察到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减小了.由此可以判定金属球 ( )
(A) 可能带正电荷 (B) 可能带负电荷
(C) 可能不带电 (D) 一定不带正电荷
5. A、B、C三个金属球两两靠近时都是互相吸引,那么可以肯定( )
(A)三个小球中必有一个是不带电的
(B)三个小球中只有一个是带电的
(C)三个小球中有两个带异种电荷
(D)它们都带电
6.图13-29示,A、B都是装在绝缘柄上的导体,A带正电后靠近B,发生静电感应。若取地球电势为零,则 ( )
(A)导体B上任意一点电势都为零
(B)导体B上任意一点电势都为正
(C)导体B上任意一点电势都为负
(D)导体B上右边电势为正,左边电势为负
7.把一个绝缘棒移近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金属箔片先下落闭合而后又张开,这说明绝缘棒上带的是 ( )
(A)正电荷 (B)负电荷
(C)带正、负电荷都有可能 (D)不带电
8. 将一个不带电的绝缘导体B移近带正电的绝缘导体A,如图13-30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B的a端出现负电荷,b端出现正电荷
(B) C点的电场强度等于零
(C) a端和b端的感应电荷的电荷量大小相等
(D) 将A移开,B将带负电
9.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旁边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均不带电,如图13-31所示.现使b球带电,则 ( )
(A)b将吸引a,吸引后不放开
(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C)a、b之间无相互作用力
(D)b立即把a排斥开
10.如图13-32所示,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现沿球的直径的延长线放置一点电荷M,金属球上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球内直径上a、b、c三点的场强大小分别为a、b、C,三者相比( )
(A) a最大 (B) b最大
(C) C 最大 (D) b=b=C
11.如图13-33所示,接地金属球A的半径为R,球外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到球心的距离为r,该点电荷的电场在球心的场强等于( )
(A)kQ/r2 —kQ/R2 (B)kQ/r2 +kQ/R2
(C)0 (D)kQ/r2
12. 如图13-34示,A为空心金属球,B为金属球.将另一带正电的小球C从A球开口处放入A球中央然后用手接触一下A球,再用手接触一下B球,再移去C球,则( )
(A) A球带负电,B球不带电
(B) A球带负电,B球带正电
(C)A、B球都带负电
(D) A、B球都带正电
13. 如图13-35,长为的导体原来不带电,现在将一电荷量大小为的负电荷放在与棒右端距离为处.当达到静电平衡后,棒上感应的电荷在棒内中点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等于 ,方向 .
14. 如图13-36,两个点电荷相距为,带电荷量分别为+Q和-Q,在它们之间放入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棒,当导体达到静电平衡后,感应电荷在两点电荷连线中点O产生的场强大小为 ,方向向 ;导体棒内M、N两点的场强大小关系为 (填><=),电势高低为M N (填高于、等于或小于).
15.如图13-37,带正电的导体A位于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球壳B的球心处。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a、b、c三点的电场强度大小a、b、c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电势a、b、C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图13-27
图13-28
图13-29
A a B b
.c
图13-30
b a
图13-31
a b c M
图13-32
图13-33
图3-34
图13-35
图13-37
图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