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省试题作文解读--江苏卷:喜欢--互联网--塑造

文档属性

名称 分省试题作文解读--江苏卷:喜欢--互联网--塑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3 14:3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省试题作文解读--江苏卷:喜欢--互联网--塑造
2019年以前的江苏作文题,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核心话题类材料作文,且连续考了若干年。就在人们普遍认为最后两年自主命题的江苏卷应该保持稳定时,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竟然画风大变,出了一道笔者称之为生活类比型的作文题。所谓生活类比型作文题就是指从某种生活现象出发(譬如五味调和),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的作文。在2020年高考之前,笔者和不少高三语文老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2020年的江苏高考是最后一年自主命题,高考作文应该延续2019年的命题风格,或者靠近全国卷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但绝不会回到2018年以前的核心话题类作文上。没想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2020年的江苏作文题却是一种全新风格,人们甚至一时很难找到一个现成的名词来概括这种作文题的风格。
有人将2020年的江苏作文题与2016年的江苏作文题归入一类,认为这类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一段逻辑化的阐述,而不是一两个关键词或是喻体。材料内部的各个句子,是在进行环环相扣的理论推导,而不是就某一核心词做各方向的发散。我们把这种材料形式称为理论陈述类材料。笔者却并不认同这种归类,首先,2020年的江苏作文题完全不同于2016年的题目,2016年的作文题由话长话短引出了两个核心概念,那就是“个性”和“创新”,考生们只要围绕其中一个关键词行文就可以了,而2020年的作文题我们却找不到这样的核心词。其次,2016年的作文题先以话长话短作为文题的引子,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从中拎出两个核心概念“个性”和“创新”;而2020年作文题的全部材料都在陈述一种生活现象,完全没有理论的概括。我们很愿意将这种作文题称之为“现象陈述类”,而这种现象陈述类作文是考生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所以,才有人将之称为地狱级难度的作文题。
下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道号称地狱级难度的作文题吧!
2020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这道作文题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两个成语出自《易传·乾文言》,意思是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侧重在志趣相同的人相互吸引、相互响应。这两个成语有双向关系,有相互关系,而构成这种关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人直接将这八个字作为本次作文题的核心词,甚至有位著名散文家就根据这八个字写了一篇下水作文。还有人从这两个成语中拎出一个“同”字作为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词,他认为,在这个“同”的指向之下,考生可以联想到共同语言、文化认同、志同道合、人以类聚、环境育人等与“同”相联系的文化素材与立意角度;还有人由这个“同”字联想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命题者的意图真的是“同”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其实,这两个成语只是这则材料的引子,我们从材料的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中,可以发现这个引子引出的是第二句中的“自己喜爱的人和事”。显然,材料第一句中起引子作用的并不是“同”,而是“声”和“气”,因为“声”和“气”所代表的就是“兴趣爱好”。“自己喜爱的人和事”或“兴趣爱好”才是本题的关键点之一。第二句话的前半句说的是人们总是“主动地”关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后半句是说人们又常常“被动地”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前半句中的“总是”说明了一个人兴趣爱好的恒久性,后半句中的“环绕”“塑造”却又突出了“同类信息”对个体特征形成的影响之大。这里考生需要弄明白什么是“同类信息”,所谓的“同类信息”就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某一类事物的信息。命题者的侧重点似乎落在后半句上,因为有了这样的兴趣爱好,才会被与这些兴趣爱好有关的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所环绕”就是完全被其左右,“所塑造”就是被其影响或改造。所以,第二句强调的是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各种信息对人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作用于“当下的你”和第四句中“未来的你”的塑造。由此可见,材料的第二句是全题的中心句。“喜欢”和“塑造”是核心中的核心。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是列举同类信息的来源,从两个“更加”可以看出“智能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多、影响更大。这一句强调的是“同类信息”产生的背景,所以,如果要谈有关兴趣爱好等信息对人的影响,最好就要与“智能互联网”联系起来。学生生活于当下,对智能化、大数据、信息、自媒体等现代科技发展及其载体都有深切感受,作文题的时代性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智能互联网的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命题者没有做任何限制,给了考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但这一句中的“互联网”也是考生们在作文中必须体现的关键点。
最后一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这一句说的是兴趣爱好产生的契机,以及对未来的你的影响,而文题最后所列举的四个“一”的契机又必须与“智能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网上流传一句话,你的样子里,有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借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你未来的样子,有智能互联网的影子。
对于2020年江苏这道作文题,我们需要整体把握,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虽然2020年的江苏作文题不是核心概念类的作文题,但不等于没有关键词,笔者以为写作本题时有三个关键词必须兼顾:一是喜欢(也就是兴趣爱好);二是互联网;三是塑造。这三点联系起来所说的生活现象就是,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人们被所喜欢的人和事等同类信息所裹挟、所环绕,并影响了当下或未来的你的人格塑造。考生要谈的就是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记叙文),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议论文)。譬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而排斥其他,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大量的同类信息裹挟着你、环绕着你,让你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这些同类信息影响、塑造了当下的你或未来的你,对此你怎么看?……这些问题都是隐藏在文题材料背后的,是需要考生深入思考才能悟到的。对于考生们来说,在紧张的考场上,是很难考虑得这样周全、这样深刻的。这恐怕正是这道题被归为“地狱难度”的原因吧。其实,何止是考生,即使是那些在考场之外有着充裕时间思考的语文专家和写作爱好者们,在解析文题或试写下水作文时都多多少少出现了偏差和偏题。
我们不少领导和专家都不只一次地向考生承诺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2020年全国卷的五道作文题任务清楚、指向明确,确实做到了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却不知江苏的命题专家们为什么不把命题“初心”明明白白地告诉考生。
2004年是江苏自主命题的第一年,那年的作文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就饱受诟病,笔者在上海的《语文学习》上以《想说爱你不容易》为题表达了对那道作文题的不满。当然,那是江苏第一次独立命题,没有经验,思路不成熟,命题不理想是可以谅解的,没想到事隔十七年,且作为江苏卷的收官之题,竟然命制出这样地狱难度的作文题,实在令人遗憾!
下水文1
白色金盏花
尹子禾
我很喜欢白色金盏花。
我总想着,如果我的花园能从深浅不一的橙色变成一片雪白就再好不过。
绿手指的老奶奶最会筛选种子,我试着种下她送给我的第一袋。
它们在第一个春天里开在我的小花园里摇曳,偶尔被发现的那一两星并不显眼的白色会收获路人毫不吝惜的赞美。
“我会为你塑造一个纯白花园。”
原来世界的各个角落有那么多和自己兴味相投的人。简单的敲击之后,一个充斥着信息量的互联网世界扑面而来,原本以为自己的孤独无法消解的小动物嗅了嗅鼻子,在二进制的丛林里找到一个又一个同类。黑塞所说的人和人之间无法进行的解读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成为了一种可能性,每一次的浏览和评论、点赞和转发都像是一次无所谓空间距离的灵魂投契,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同气连枝的彼此而欣喜若狂。
第二袋种子来源于第一个春天里绿手指奶奶在小花园里筛选出的最白的那几朵金盏花。“我仔细挑选过了,这一次的杂色一定很少。”
于是,第二个春天的花园里,已经不见了橙红色,而白色几乎染遍我的花园。
大数据时代里的互联网和精心筛选后的种子一样,是有记忆的。它记得你偏爱白色胜过深红色,偏爱这个话题胜过另一个话题,下一次搜索的时刻就是它展示记忆开花结果的季节。世界正在空气中无线而无限的网络里一点点缩小,眼不见为净的愿望在慢慢实现,交结五都雄的少年侠气也正恣意挥洒,小小世界里几乎没有否定的声音。
第三个春天,花园里一片纯净的白,像绿手指奶奶应允的一样。
数据把世界缩小成了一个房间,房间里的时间没有了流速,空气不再流动,刻在墙上的赞同的观点指数增长,四方格子里的一切都在凝固,包括身处其中正敲击着键盘咧嘴笑的人。
一切似乎恰合心意。
然而,道契机缘岂偶然。互联网就像童话里老奶奶的绿手指,在一次次数据的迭代里筛选着种子,把你最爱的那朵白花种出来捧到你跟前,你舒适地坐在电脑前和赞同你的人一起热切地交流着你们恰好共同喜爱的话题。从此眼前那唯一一片白施下了咒语,于是其余的姹紫嫣红开遍也不过是可以忽视的劣种。
种子的确可以被筛选,但作为人去选择所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却不应该在虚拟时代里被具象成一个个数据点分门别类贴上标签。电脑或是手机后的人的情感和思想并非陶土,不该在一次次靶向投放后被塑造成没有生机的摆件。无论是惺惺相惜还是感动共鸣,那都是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时的眼神交汇,而非算法精妙地推测好时间地点的守株待兔。算法精准但也冰冷,这并非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谅解与互通。“玫瑰是没有理由的”,而美与情绪也正如安杰勒斯的玫瑰花,毋需互联网刻意的贯通和放大。心期默契真如见,何必追随与拍肩。当互联网把思想当成陶土试图塑造,流水线制造、填鸭式灌输,持续不断的激动与高潮之后只有精疲力竭的在那个被压缩到致密的小房间里昏昏睡去,看不见窗外还有良辰美景。
而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再有选择性地包容并非我们所偏爱的事物、不愿意接受自己小小圈子之外的信息,终会以快乐而空虚的神情被塑造成互联网所希望看到的那个封闭自我、乐于轻信、仿佛沉迷于药物一样沉迷于定向投放的样子。
我的花园里从此只有我最爱的白色金盏花,同样热爱它的人们纷至沓来送上夸奖,热烈但刻意。
我似乎开始想念那第一个春天里绿手指奶奶想尽办法想要抹去的橙红。


这是一篇完全契合2020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优秀下水作文,文题中的若干关键词如“喜欢”“互联网”“塑造”等都非常自然地穿插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文章叙议结合,既有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的欣喜,也有对非同类信息被排斥的反思。文章还巧妙地将白色金盏花盛开的花园的现实世界和记忆人的偏爱的互联网的虚拟世界进行比照,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下水文2
慎入“圈子”
张楷
在我的印象中,“圈子”一词在当代社会中应该属于高频词,因为绝大多数人醒后和睡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看“朋友圈”。
其实很多人或因为共同的爱好,或因为共同的理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在我看来,这也应属于“圈子”之列。
时代在发展,发达的互联网把关注着同类信息的人更加便捷地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圈子”应运而生,而这些“圈子”也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种因关注同类信息而形成的圈子对我们的人格塑造其实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圈子”给了我们更加纯粹的研讨环境,给我们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当我们喜爱一件事物时,我们便会被同类的信息所环绕,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像维特根斯坦喜爱思考与哲学,考上剑桥大学后,便经常与老师罗素、摩尔等人进行研讨。而长时间处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辩证与思考的“圈子”之后,维特根斯坦便更加坚定了成为一个哲学家的信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个“圈子”带给他的思想启迪也支撑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促使着他写成了《逻辑哲学论》。
我很喜欢《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影片中女演员米娅和钢琴师塞巴斯汀有着相似的落魄经历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同声相应的诉求,让他们共同被音乐所包围,引导着他们走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红楼梦》中的“桃花社”,还是近代的戊戌六君子,一个“圈子”可以濡染我们的性情,涵泳我们的志趣,可以推动着我们迈向自己热爱的世界。
但,“圈子”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有的“圈子”一旦踏入,有可能就是万丈深渊。战国时代的淳于髡曾经给我们留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劝告。有人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如此,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还记得那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吗?说不定他也可成为司马光那样的名相,但由于他的“圈子”里只有像他父亲那样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的故事只能被王安石拿来做了一个反面教材。就比如有人幻想一夜暴富,而这种虚幻的追求让他们误入了传销的“圈子”,而环绕着和传销同类的信息,他们便失去了自行判断的能力。又比如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不小心跌进“丧文化”的圈子,于是整日只会顾影自怜,在圈子中寻求自我安慰。
朋友,你“圈子”决定了你的人生,所以作为新时代后浪的我们,又怎样才能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大环境中塑造更好的自己呢?
其实傅玄早就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判断自己所喜爱事物的属性。倘若是价值观正确、对社会有用的,那接近这个圈子就会把我们塑造成优秀的人格。倘若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只是一时兴起而未经大脑思考,贸然地进入这个“圈子”便会走向不归路。
这里我们倒可以化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一句话来提醒各位朋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选择要加入的属于自己的“圈子”!


本文由“圈子”引出“朋友圈”,再由“朋友圈”引出“圈子现象”,然后由“圈子现象”引出“圈子”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人格的话题。仅就开头三个小节,就前扣材料引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后接“塑造”“你未来的样子”,十分切题。当然,文章最精彩的还是主体部分就圈子对我们的人格塑造是把双刃剑所展开的议论,有理有据,颇有说服力。最后化用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名言提醒入圈者,真乃神来之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