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解析及范文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解析及范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3 14:3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信息意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智能互联网时代”“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引导考生关注当下现实、关注科技发展、关注身边场景,考生要从这些场景中提炼中心。命题人针对此情境所给的立意引导是,给考生提供了几个可以从小处下笔的具体行为,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的浏览、点赞、分享还是感动,这些具体行为都应围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中心来分析,并探究这些行为对“你未来的样子”的影响,即对自我塑造产生的影响。
2.写作任务的限制。“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是题目的任务要求,这一任务要求考生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而不能只选择“同”或“塑造”或“未来的样子”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来思考立意,应全面理解材料,抓住因“同”而塑造自我的核心要义。
3.价值判断的限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两句明确了题目的价值取向,“同声”“同气”即人们共同“喜爱的人和事”“同类信息”,“所塑造”则呈现了受这种“同类信息”环绕后,人们所受到的影响,用“塑造”一词,笔者倾向于积极的影响。后面的“从心所欲的浏览”“惺惺相惜的点赞”“情不自禁的分享”“突如其来的感动”,则明显体现出命题人正向的价值判断,考生写作时应当尊重命题人的价值指向,而不应去质疑大数据发展的弊端。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中的“同”可以指表层的“声”“气”相同,也可以指深层的“志趣”“理想”“情感”的相投;“塑造”“你未来的样子”既可指智能互联网时代自己获得的某种现实意义的成就,也可指精神世界的改变。只要扣住这几个关键词,根据它们或浅或深的含义,可确定的立意是多样化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扣住材料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信息”“塑造”“你未来的样子”,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从时间维度联想,追溯古人因志同道合而成就自我的事件,再关注当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具体表现。如: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因兴趣爱好而建的笔会群、球友群、美食群,青少年因迷恋某个明星而组成的“饭圈”群体,娱乐选秀节目评选出的女团、男团,以及当下在“抗疫”过程中组建的医疗团队、志愿者团队,这些个体都因共同的爱好、理想等结合在一起,并且在这种结合中互相成就,塑造更好的自我。可以从一个角度写,也可以综合多角度进行全方位思考,应该说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若写记叙文,仍可选取一个独特的题材,通过情节和描写来印证材料观点。可以写参加学校社团网上活动的经历,也可以写抗疫期间网上学习的搜索浏览体验,围绕志同道合对自我塑造的影响来写即可。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议论文写作,从小处着眼,化虚为实。从正面肯定,或从反面思考都可行。可从现象呈现、原因剖析、结果预测,以及措施建议等方面,围绕材料核心,层层深入论证观点。
记叙文写作,注重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切身的经历、身边的事情都可入笔。
解题
2020年是江苏高考的收官之作,作文题稳中求变,材料具有浓厚的文化味,同时又兼顾鲜活的时代特征。这则材料由四个句子组成。前两句可看作材料的核心观点和写作背景限制,后两句可看作具体写作提示。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能相互融合,即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应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读懂这一句,考生需有一定的古文功底。
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是命题人用白话文的形式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做的进一步阐释和限制,将“同声”“同气”界定为人们共同“喜爱的人和事”“同类信息”。此外,后面的“所塑造”,呈现了受“同类信息”环绕后,人们所受的影响,用“塑造”一词,笔者倾向于积极的影响。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可以看作由前两句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出题人旨在提倡考生在现代语境下去考量“同类信息”对自我的“环绕”与“塑造”。
第四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给考生提供了几个可以从小处下笔的具体行为,无论是浏览、点赞、分享、感动,都应围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中心来分析,并探究这些行为对自我塑造产生的影响。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
同兴趣相应,同爱好相求

3.同理想相应,同信仰相求。
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可以跨越时间、国界、艺术品类等界限,互相融合走向大同。
5.“同声”“同气”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
偏题立意:
1.抓住“点赞”“分享”“感动”其中一个词行文。(不能对材料进行整体解读,成为话题写作)
1.
2.抓住“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评析这种“喜爱”是否合理。(未能把握文章核心)
3.围绕“当下”的行为影响“未来你的样子”来写。(忽略“同”字,忽略智能互联网时代)
……
下水文
真正的“朋友圈”
姜伟婧老师
我读唐诗,印象深刻的“迷弟”是大诗人杜甫,当时的他,还没有成为高不可攀的诗圣,只是一个初入诗坛的毛头小伙,然而当他遇到早已在诗坛光芒万丈的前辈李白,杜少陵心里的诗歌激情被燃起,对李太白溢美之词常见于他的诗作。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是对才华的赞赏,“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对性情的感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对际遇的同情。唯有灵魂相似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深切了解与体悟。因为一开始就受巅峰水准诗歌的影响,杜甫也在这美好文字的浸淫中,逐渐锤炼自己的文学水平,成为唐诗中的另一座巅峰。说起来,大唐有许多这样的好友圈子:韩愈和柳宗元、王维与孟浩然、元稹与白居易……志同道合,造就大唐最瑰丽的诗坛风景。
《周易》有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为志趣相投的人相互感应,自然相遇在一起。纵使是千年前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唐代,人们也会排除万难,因为相同的喜好而相聚,在这种相聚中被塑造,更清晰地走向未来。
我相信,个体生命价值的彰显,往往因同类的存在而被印证、被激发。假设大唐王朝没有李白,那么杜甫也会因为失去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难以发掘自身的潜能。所以,我其实并不认同哲学家萨特所言的“他人即地狱”之观点,个体的生命差异固然容易让彼此间产生龃龉,但健康的生命姿态,会懂得求同存异,以大气包容的心态去发掘彼此间的共同点。
B站名为《后浪》的演讲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而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都是由这样强大的内心成就的。
如今的互联网社会下,爱好相同的群体其实不在少数,譬如新时代下的“饭圈”群体。所谓“饭圈”,往往由一群对某一明星狂热迷恋的青少年组成。他们因相同的爱好而组成一个或大或小的团体,为明星打榜、买热搜、组建后援团等,饭圈人因共同的目标而走在一起,生活倒也多姿多彩。不过当下的饭圈中人,还需要警惕自己走向固化的弊病,毕竟,回到词源分析,“fans”的狂热爱好义就体现一种非理性。人若长期处在这类“圈子”里,视野容易走向局限,而这种局限会因受到圈中伙伴的鼓励而强化,而使得圈子具有一种“排他”乃至“党同伐异”的属性。时下一些粉丝论战乃至掐架等不良现象正源于此。
这时,不妨再去研读一下大唐的朋友圈,当杜甫为李白的诗文感动时,他并没有亦步亦趋,而是认清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同声相应的信念中塑造更好的自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