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参考教案+同步练习(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 参考教案+同步练习(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3 23:51:42

文档简介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教学配套资源
18
童年的水墨画
一、教材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快乐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单元围绕“童年”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前三篇课文都是名家作品,语言文风各具特色。作家用活泼风趣,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缤纷的世界。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童年的水墨画》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张继楼先生的三首儿童诗,分别描绘了乡村孩子们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玩耍的情景,如水墨画般勾勒出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溪边》描写了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那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描写了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林中》描写了孩子们带着斗笠,冒着蒙蒙细雨,在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布满林中,惊喜的叫声,收获的喜悦,响彻松林。
本课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这三首小诗语言简洁,想象丰富,诗中都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来增添了文章的生动,如“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第一首小诗《溪边》先描写了优美的景色,接着描写了孩子们钓上鱼后的欢乐场景,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林中》亦是如此;而第二首小诗《江上》则是一幅活泼灵动的动态画面,将孩子们在江中嬉戏打闹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学本课时,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用轻快、开心的语调读出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在朗读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染”字,不仅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溪水的绿,而且将人影颜色的变化写了出来;从“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可以想象到孩子们将鱼拽出水面,鱼儿在草地上活蹦乱跳的样子,以及儿童钓到鱼后,笑声在草地上回荡,感受儿童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染、碎、墨、竿、腾、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注意写好“爽”的笔顺。读准“蘑菇”中的轻声读音。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轻快、愉悦的感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是怎样的画面;感受诗中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溪边》。
3.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染”的用法,感受作者的用词生动;体会“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的含义。
4.对照课文,仿写一首小诗,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
课前预习
(二)教师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肯定都有一些难忘有趣的事情,你愿意分享给大家吗?(指名回答,分享童年趣事)
2.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板书课题,随机指导“墨”的写法,写时要注意上宽下窄。
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水墨画?
师简介水墨画,欣赏几幅水墨画作品。(课件出示)
4.那作者给我们描写了哪几幅童年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师生合作,交流预习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为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水墨画
染色
打碎
浪花
溅起
清爽
钓竿
拨动
水葫芦
蘑菇
扑腾一声
3.指导书写“爽”。
提示学生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4.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5.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6.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首。师随机正音。
(三)引入课文,学习《溪边》
1.默读《溪边》,边读边思考:读完你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2.交流预设:
(1)看到了清澈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2)看到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3)看到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水里的波纹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溪
垂柳
人影
钓竿
红蜻蜓
3.同学们真棒!像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中的画面,不知道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预设1: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柳树舒展着嫩绿的柔软的枝条,好像在溪边对镜梳妆一样,运用了拟人和比喻写出了溪水的清和绿。而且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2)预设2:这是一幅能够感受到开心、快乐的画面。
从“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可以看出孩子们钓上了鱼十分开心。
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先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鱼儿被孩子拽上岸后在草地上活蹦乱跳的,所以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
师点拨:通过联系上文,我们知道了孩子们钓上鱼后,鱼儿离开水在草地上的样子。那为什么笑声也在草地上蹦跳呢?同学们钓过鱼吗?钓上大鱼是什么感觉?
孩子钓上鱼来,肯定特别开心,看到那么活蹦乱跳的一条鱼,孩子们笑得特别开心、大声,孩子们的笑声在草地上回荡,所以说草地上蹦跳着笑声。
说得真好!对于难理解的句子,我们不仅可以联系课文,还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这都是帮助我们理解的好方法。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快乐的感受。
4.看作者写得多好,这幅图画中不仅有静、有动,有颜色,还有声音。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1)预设1: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小结: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
“染”字最好。影子本来是黑色的,倒映在绿色的溪水中,影子也变成了绿色,这个“染”字写出了影子颜色的变化。
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读。
(2)除了“染”字,你觉得诗中还有没有这样用词特别准确、生动的地方?
预设: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里的“立”用的特别好,“立”就是停在上面的意思,但是用“立”可以使人想象到蜻蜓的动作,将蜻蜓的轻盈描写了出来。
还可联系古诗《小池》中“早有蜻蜓立上头”。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这句中“碎”字也用的特别好,前面说溪水十分的平静,这里鱼上钩后,将鱼拉出水面后就打破了溪水的平静,能让我们想象到那种水面上水花四溅,水波荡漾的样子。
多么准确的用词,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接下来请大家美美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1.谁能完整的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2.这首诗先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又描写了钓到鱼后孩子们快乐的场景,你能不能试着背一下这首诗。
学生练习背诵。
3.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的背诵。指名背诵。
(五)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出示拓展阅读《街头》
这是张继楼先生的另一篇作品,自己读一读,说一说读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2.今天我们学习了《溪边》这首小诗,感受到了孩子们溪边垂钓带来的快乐。请同学们课下将这首小诗背熟,回家给爸爸妈妈说一说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溪边》。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小诗《溪边》,描写的是孩子们溪边垂钓的画面
板书:溪边垂钓
3.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余下的两首诗《江上》和《林中》。
板书:江上
林中
(二)引入课文,学习《江上》
1.打开书,自读这两首诗,感受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画面。
2.《溪边》描写了孩子们垂钓,那《江上》和《林中》分别描写了什么事呢?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戏水
采蘑菇
5.生自读《江上》,思考: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
(1)我仿佛看到了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泼水嬉戏,“你泼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热闹啊!
(2)我仿佛看到了有一个小男孩钻入水中,然后再猛地一下子出来,吓了小伙伴们一跳,然后大家笑作一团。
“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里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裂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6.既然描写了孩子们戏水的热闹场景,那肯定需要动作描写,你能找出这首小诗中的动词吗?
指名回答:拨动、拨、溅、钻入、出水
师小结: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孩子们戏水的热闹场景描写了出来。
7.请你想象一下,孩子们还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对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的是什么?
“水葫芦”指的是在水中玩耍的孩子们。那为什么用“水葫芦”来指孩子们呢?
师相机出示图片:水葫芦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还会开蓝紫色的小花,有着很强的繁殖能力。这里用“水葫芦”来形容孩子们,也可以表现孩子们的水性很好。
9.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三)总结方法,学习《林中》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首小诗我们都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学习?
师总结方法:我们先通过朗读在脑中想象画面,接下来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我们还运用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将它读懂。最后我们美美的朗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2.同学们能不能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下一首小诗《林中》
3.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自读《林中》,读后在小组中互相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利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试着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最后美美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展示:
(1)雨后的林中有挺拔苍翠的松树,还细致描写被雨珠冲刷的干干净净的松针,有遍地的蘑菇,还有采蘑菇的快乐的小朋友。
(2)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生动有趣。用比喻的写法写出了蘑菇的小巧可爱,和小朋友的勤劳活泼。
(3)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可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一声欢叫”。
你知道孩子们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忽然望见了远处善变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书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都掉到小伙伴们的头上了;也许是孩子们发现了很多的蘑菇,很惊喜,所以欢乐的大叫,呼唤同伴们都来采摘……
5.展示朗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
(四)练习仿写,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除了诗中写到的溪边、江上、林中,说说童年生活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指名回答:海边
沙滩
公园
游乐场
……
2.仿照课文中的三首小诗,同学们也来当小诗人,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上恰当的比喻和拟人,或者具体的动作描写等等,来体现我们童年生活的欢乐。
3.学生仿写诗歌,教师巡视。
4.展示交流,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组儿童诗。课下,请大家可以阅读张继楼先生的其他儿童诗作品,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8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小溪
垂柳
人影
钓竿
红蜻蜓


童年生活的开心、快乐
第二课时
溪边垂钓
18
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第18课
《童年的水墨画》
课前作业
一、朗读课文
1.我已读了(
)遍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得(选一选):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2.课文共(
)个自然段,我能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生字加油站
1.读词语,给加点生字注音
水墨画(

染色(

打碎(

浪花(

溅起(

清爽(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zuān(

dāng(

dǒu(




zuàn(

dànɡ(

dóu(

3.写一写,并口头组词

rǎn
ɡān


竿
ténɡ
suì




lànɡ

shuǎnɡ




ɡū


(书写提示:“爽”字的笔顺:先写横,再写四个撇、点,最后写中间撇、捺。“碎”:最后一笔竖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

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课内作业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首儿童诗写的是童年生活的三个场景:


,表达了童年生活的

五、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垂柳把(
)当作梳妆的(
),
山溪像(
)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上(
)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
),
草地上蹦跳着(
)。
1.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我知道“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指(

A.人影本来就是绿的,倒映在溪水中溪水也变绿了。
B.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六、阅读《林中》片段,回答问题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我能找到一处比喻句用横线画下来,它将(
)比作(
),我也能写一句比喻句:(
)。
文中“斗笠”出现了两次,第一个“斗笠”是指(
),第二个“斗笠”是指(
)。
A.采蘑菇的孩子们。
B.小蘑菇。
课后作业
读古诗,思考问题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诗《小儿垂钓》描写了古时小儿钓鱼的情景,《溪边》描写的是现代儿童钓鱼的情景,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和大家交流一下。
仿写诗歌
《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生活,除了溪边、江上、林中,哪里还给你留下了快乐的记忆?请你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吧。
拓展阅读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这是张继楼先生《童年的水墨画》中的另一首小诗,说一说读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首小诗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画出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