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沙田山居》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6-03 10: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于2003年4月18日上午9时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余光中荣获“2003年度散文家奖”。图为余光中先生致获奖感言。
  
余光中(1928~ )福建永春人,1928年重九日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四川读中学,后来在金陵大学与厦门大学就学,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与政治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在美国讲学四年。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迄今,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外文系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长6年。 200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余光中拥有多重的人生经验,在他的生命里,“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这样的经验引发了他的文化身份必定是多重的。现已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成就卓著。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
余光中授奖词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他在二00三年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虽然只是他散文篇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已充分展示出他的散文个性。他从容的气度、深厚的学养,作为散文的坚实根基,在他晚年的写作中更是成了质朴的真理。再联想起他那著名的文化乡愁,中国想象,在他身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
一、走进《沙田山居》,感受“文化乡愁”。
阳台情思
山海
山居
山景
骚音
九广铁路
北望大陆
文化乡愁
乡愁本质:民族意识,爱国情感
全文思路:
全文主题: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
九重陶菊
中秋苏月
湘云楚烟
山长水远
(情—景—情)
青郁郁山峰叠翠,绿依依桑柘(zhè)堆云。四边流水绕孤村,几处疏篁沿小径。(《水浒传》第十五回)
花开美酒唱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苏轼诗)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 (余光中)
二、 感受诗心诗情
寻找诗境画意
妙不可言的美句
令人神往的境界
充满诗意的描绘……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青山碧海图)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神照迷镜图)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
余先生在《散文的知性和感性》一文中说:“ 和诗、小说、戏剧等文体相比,散文的技巧似乎单纯多了,所以更要靠文字本身。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山水是有生命的。也就是说,一般平庸的写景好用形容词,但是警策的写景多用动词,和电影一样。
(山海绸缪图)
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
(碧波飞渡图)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蓝田百合图)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形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渔火金莲图)

←→
相围
晴艳下午
(千顷碧蓝 借代)
起风日子(千亩蓝田 暗喻)
( 百合此开彼落 借喻)
夜深时分
潮声起伏(鼾息 拟人 )
(渔火灿灿 金莲 暗喻)

余光中说:散文的知性应任智慧自然洋溢,不容作者炫学矜博,若能运用形象思维,佐以鲜活的比喻,当更动人。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是山人图)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村女学舌图)
(高僧 罗汉)
山顶 佛头
半山腰上 佛肩
半山腰下 佛肚
山谷 肚脐
(比喻)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比拟)
语言诗意美探究小结:
1、以诗心观景看物,有审美意趣,浪漫情怀。
2 、精心炼字,善用动词,一字传神。
3、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
4、巧用叠词,语调铿锵,诵之上口。
5、运用诗化语言或化用诗文典故,文化含 量高。
所以当年我分出左手去攻散文,就有意为这欠收的文体打开感性的闸门,引进一个声色并茂、古今相通、中西交感的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五四以来的中文,那种文言日疏、西化日亲的白话文,就必须重加体检,回炉再炼。所以在《逍遥游》的后记里我说:“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摺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三、试以诗心写诗境
1、选取《沙田山居》的一幅画面题诗一首(四句或八句,七言或五言均可)。
示例:海天相对迷镜开,
疑是神仙照镜来。
海__青山一湾水,
山___________。
海天相对迷镜开,
疑是神仙照镜来。
海吻青山一湾水,
山揽海水入胸怀。
——《山海恋》
山影沉沉灯落去,
潮声__________。
点点渔火______,
海上__________ 。
山影沉沉灯落去,
潮声阵阵海息酣。
点点渔火排成弧,
海上开莲金灿灿。
——《海上渔火》
山中人
缘事栖碧山,
日月伴辰昏。
山静藏禅意,
无语有高僧。
松风知我意,
鸟雀泄心境。
山谷是村女,
学舌应尾音。
山中人
缘事栖碧山,
日月伴辰昏。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课外作业:
扩展阅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体会如何炼字炼句,以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
(一炉晚霞图)
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 ,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夜色四合图)
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满地白云图)
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风咆海啸图)
三、试以诗心写诗境
打开你感性的闸门,借鉴本文的写景方法,以你喜欢的景物为对象,写一段文字。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