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3 复习 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3 复习 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3 17: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习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不同问题的分析、比较,感悟相关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能说明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脑 目 标: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
教学重点:以口算为主,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对于生活的帮助也非常的大。在我们第四单元学习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我们学习了的关于数的计算,还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所学过的知识。
复习计算:算式配对。
出示题组。
提问:看着这些算式,你能猜一猜老师要和大家解决什么问题吗?
指名学生配对。
校对答案。
小结:计算是我们学好数学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打好基础,位接下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计算,帮助学生回顾计算方法,位实际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
二、综合练习。
1.第7题。
出示第7题的图。
谈话:我们请来了一位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她带来了哪些条件,问题又是什么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交流:这里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
全班边说条件和问题,边用手势比一比。
提问:要求原有多少盆花,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数量关系?
(板书:搬走+还剩=原有)
引导:请大家把书本翻开到64页,请你根据我们分析的数量关系,找准相对应的数据,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
交流算式和得数。(板书:22+6=28(盆))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小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用还剩的盆数加搬走的盆数也是原有的盆数。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找准已知条件,这些已知条件有时是用文字告诉我们的,有时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吗?有时是在图上的,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仔细读题。
【设计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是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先分析条件和问题,再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学生以后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2.第8题。
谈话:看完了花园里的花,我们再来看看她家后院里养的小兔子。谁来帮我们把题目读一读?
指名读题。
引导:边读题,边用手势表示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好吗?
演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提问:要求整体中的一部分用什么方法计算?
指名说说数量关系。(板书:原有-还剩=卖出)
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原来的35只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卖出的,还有一部分是剩下的。要求卖出多少只,需要从35里面去掉14。
学生列式计算。
指名交流计算过程。(板书:35-14=21(只))
集体检查:将条件和问题与算式结合。
小结:根据数量关系,我们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3.第9题:
谈话:老师要提升难度,(出示情境图)谁能看这这幅图,说一说图上说了意见什么事情呢?
指名学生交流从图中获得的已知条件。
出示问题(1),学生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板书:20+15=35(棵))
提问:20+15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已浇+没浇=一共)
小结:看来,我们的算式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根据一定的数量关系列出来的。
出示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板书:27-3=24(棵))
全班校对计算过程。
追问:27-3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交流。(板书:一共-没浇=已浇)
4.小结: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我们所列出的每一道算式,都有像对应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左边的两道算式都是用加法计算的,你还能记起这是我们学过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吗?(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那右边的两道算式呢?(解决简述的实际问题)
5.提升题:小朋友排队接水, ,还有8人没接到水,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能解决问题吗?
你能补充一个条件吗?指名学生补充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了吗?
指名列算式。
追问:还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条件?怎样列式呢?
小结:我们不仅要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还要能够根据问题补充条件,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是我们数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之后,已经能够熟练的根据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了,但是,当缺少已知条件是学生不一定能够发现,因此,通过条件的缺失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田间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4.第10题:
谈话:学校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谁能用三句话介绍一下他们?
指名学生说一说。
提问:谁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问题。
出示问题(1):学生列式计算。
指名交流计算过程,说明计算思路。(板书:67-50=27(下))
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呢?是的,是解决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相差)
提问:在解决相差多少的实际时,我们一般怎样计算?
追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说?
出示问题(2):学生列式计算。
指名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板书:54-50=4(下))
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小结:这里都是两两比较,问题问的比较直接,我们可以之间列式计算。
5.第11题:出示第11题的图
谈话:谁来扮演这两个小朋友说一说题中的条件?我们一起读出问题是什么呢?
学生分角色读题。
提问:“小明再写多少个,就和小英同样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要求“小明再写多少个就和小英同样多“就是求小明比小英少写几个字。
学生列式计算。
交流计算过程。(板书:26-23=3(个))
小结:看来,我们把问题转换一下说法,就更容易想到计算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先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进行列式计算,并在列式之后说说算式的含义,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适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6.第12题。
师生共度条件。
提问: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提出问题,并请学生列式计算。
引导:课后,请同桌之间每人提出三个问题,并列式算一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了求被减数、求减数和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无论解决哪一种问题,我们都要先根据条件和问题找准数量关系,再来列式计算,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计算要准确。希望我们的小朋友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四、作业设计。
1.小丽送给小红5张邮票后,两人都是10张,原来小丽有多少张?
2..晶晶这个星期打算一共写76个大字,前3天写了35个,剩下的4天还要写几个?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搬走+还剩=原有 原有-还剩=卖出 67-50=27(下)
22+6=28(盆) 35-14=21(只) 54-50=4(下)
已浇+还剩=一共 一共-没浇=已浇 26-23=3(个)
20+15=35(棵) 27-3=24(棵)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教学不是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列式计算页对学生的影响不大。重点是要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再多多少就同样多”这样的问题时,有部分学生会用加法计算。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实这部分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在列式计算时,学生不能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的规则,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理清解题思路,再来解决问题还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