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13 19: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期末试卷
历史
一、单选题(40道选择题,每题1.2分,共48分)
1.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A.孕育了宗法制度
B.推动了文化认同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实现了思想统一
2.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井田制逐步确立
B.宗法制日益强化
C.礼乐制逐渐形成
D.分封制趋向崩溃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秦的郡县制度
B.否定中央集权制度
C.主张恢复分封制度
D.抨击秦的专制暴政
4.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C.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
D.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5.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注重血缘纽带
B.严格的等级制度
C.权力的高度集中
D.王权至上
6.黄宗羲认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设置“中书门下”
B.建立世官制
C.内阁
D.实行察举制
7.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
B.清军机处
C.明内阁制
D.宋参知政事
8.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9.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保密性强
B.机构健全
C.权力稳固
D.精干高效
10.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为“诸侯王”。此做法带来的后果是
A.地方诸侯国叛乱
B.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此举导致藩镇割据
11.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
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
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
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
12.观察下表,表中的地区差价(

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元)
通商口岸
价格
内地城市
价格.
镇江
2.19—2.24元
淮安
2.30-2.3元
上海
2.17—2.20元
苏州
2.23-2.30元
汕头
2.95—3.10元
潮州
3.31-3.20元
A.反映了关税主权完全遭到破坏
B.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C.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D.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13.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达成协定使清朝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进口货物实征关税不足5%,1902年后更下降到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关税率。这些举措(

A.是清朝放弃海关管理权的必然结果
B.导致中国海关管理权被外国人控制
C.标志着中国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D.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14.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开设新式学堂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平均分配土地
15.近代某条约签订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通过该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司一处
C.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16.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17.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18.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C.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D.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19.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理解正确的有(

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都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可以提出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21.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22.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

时间
选举方式
选举对象
乡镇、市
1998~1999年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
100
2001~2002年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
2003~2004年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
143
2005~2008年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
7
A.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23.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A.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C.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4.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

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
B.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
D.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5.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26.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A.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27.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C.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28.下表是“福州口岸茶叶出口表”(单位:万磅),该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

A.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茶叶逐渐成为主要出口品
C.关税贸易主权的逐渐丧失
D.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29.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

A.日常生活用品均为洋货
B.耕织分离明显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农副产品均无法自给自足
30.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这些措施(

A.旨在削弱西南地方军阀力量
B.反映了“围剿”红军的意图
C.为持久抗战准备了物质条件
D.推动了西南工业的迅速发展
31.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

A.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
B.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
C.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
D.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
32.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A.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
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性
D.取消了个体经营模式
33.“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鉴于对苏联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吸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

A.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B.更多地发展沿海工业
C.加快农业集体化
D.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34.1956年9月,陈云提出“主体”与“补充”思想,“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允许私营经济独立发展
B.三大改造即将完成
C.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部分领导人已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
35.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A.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6.《斯大林、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斯大林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此可知,斯大林和邓小平(

A.都能够辩证科学地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
B.都是从当时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
C.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
D.都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
37.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31个省区市和49个较大城市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共修改、废止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目前,中国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已经与世贸组织相关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这表明(

A.加入世贸组织后严重威胁中国的经济主权
B.这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被动选择
C.中国政府积极主动调整适应世贸组织规则
D.中国的经济体制不适合世贸组织相关原则
38.在中国历史上,康有为最早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但他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
分。康有为立宪思想的“保守”主要在于他
A.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
B.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
D.倡导政治体制中西结合
39.梁启超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反映了梁启超(

A.对百日维新失败感到遗憾
B.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放弃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D.强调国民素养的重要性
40.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B.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D.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二、材料分析题(41题25分,42题12分,43题15分,共5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二
当时(建国初期)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制度变化的原因。(1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一次有三百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对三百名中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崇拜孔子153人,孟子61人,王阳明10人、苏格拉底、梁启超、牛顿、培根、卢梭等各1人。
孙中山87人,梁启超51人,孔子、孟子各20人,苏格拉底、华盛顿各18人,牛顿、培根、卢梭各12人,蔡元培8人,李大钊3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上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1912
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1912
年1月19日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改革清政府之学制。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14条。
1912
年9月2日,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令》,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月,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
1912
年10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规定大学科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大学体制包括:一是大学设评议会,对大学重大事项有评审权,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授会,对学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全国各学堂因此纷纷改名学校,如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陕西大学堂改名为西北大学等。
1922

11

1
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新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该学制基本参照美国学制,以小学、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制”取代了原来的小学、中学“七四制”。直到现在,依然实行“六三三”制。它还提出了七条教育标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这些措施都深刻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
——摘编自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雷颐《壬戌学制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年民国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戌学制的积极作用。(9
分)
鸡西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
历史学科答案
一、单选题(40道选择题,每题1.2分,共48分)
1.B
2.D
3.A
4.C
5.C
6.A
7.D
8.C
9.D
10.A
11.B
12.C
13.D
14.D
15.C
16.A
17.C
18.D
19.B
20.D
21.C
22.A
23.B
24.B
25.A
26.A
27.C
28.A
29.B
30.C
31.D
32.A
33.A
34.D
35.B
36.B
37.C
38.B
39.D
40.D
二、材料分析题(41题25分,42题12分,43题15分,共52分)
41.【参考答案】(1)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如回答“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等,最多只能给2分,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4分)
成就: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
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2分)
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2分)
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2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分)
(2)变化:由形式主义到真正实施直接选举,由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差别至同比例选举。(4分)
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2分);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2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2分);城乡差别缩小民主政治不断完善(2分)。
42.【参考答案】
示例一
看法:中学生的人物崇拜变化反映了民主科学成为时代主流。
说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中学生主要崇拜的人物是孙中山、梁启超,而孔子、孟子的地位下降。
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因此,苏格拉底、华盛顿、牛顿、培根、卢梭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增强。
由此可知:民主科学成为时代主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
示例二
看法:中学生的人物崇拜变化反映出当时思想信仰呈现多元化。
说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中学生主要崇拜的人物是孙中山、梁启超。
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孔子、孟子思想影响力仍然强大。
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因此,苏格拉底、华盛顿、牛顿、培根、卢梭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增强。
十月革命影响下,1918年李大钊引入了马克思主义。
综上可知,思想信仰的多元化反映了当时不同派别道路探索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
其他看法
看法1:孙中山地位上升,成为被崇拜者的第一人;
说明:孙中山为保卫革命果实,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宣扬民主共和思想,社会影响力提升。
看法2:崇拜孔子、孟子的人数减少。
说明: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复古”,提倡民主科学,儒学的权威被打倒,孔孟思想被全盘否定。
看法3:梁启超、苏格拉底、华盛顿、培根、牛顿、卢梭等人的崇拜者人数大大增加;
说明: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牛顿、培根、卢梭等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影响在扩大。
看法4:马克思、列宁和李大钊榜上有名。
说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和列宁得到了当时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崇拜,李大钊因宣传马克思主义知名度提升。
(以上“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43.(1)【参考答案】特点:政府主导;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指导性强;法治化;反封建(适应革命需要);受西方影响。(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得6分)
(2)【参考答案】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有利于提升国民素养;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风尚改变;推动了教育近代化;推动了社会发展。(9分,答出五点即可)
PAGE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