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常用圈点符号
1、123用来标示自然段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
2、圆圈“
”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上,用以批注时注音或解词。
3、方框“
”画在生动的词语和典型的成语上。
4、波浪线“~~~”画在文章优美的句子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或摘录,也方便回读。
5、横线“——”画在文章重点或关键句下面,以助于理清文章结构及中心。
6、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可以附注层次大意。
7、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可以批注疑问。
8、三角符号“▲▲▲”(或下画小圈)画在重点或关键字词下面。
fú
读读写写
逗
缕
倚
妄
消耗
忧郁
懒惰
怂恿
安详
乞丐
预警
怅然
蜷伏
叮嘱
惩戒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
芙蓉鸟
畏罪潜逃
污涩
诅骂
红綾
lǚ
wàng
hào
duò
wǎng
qián
dòu
y
ǐ
gài
yù
sǒngyǒng
chàng
quán
zhǔ
chéng
nüè
sè
zǔ
líng
消耗:
忧郁:
懒惰:
怂恿:
安详:
乞丐:
预警:
怅然:
蜷伏:
(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忧伤愁闷。
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从容不迫、稳重。
靠向人要饭要钱过活的人。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愉快。
弯着身体卧着。
叮嘱:
惩戒: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
畏罪潜逃:
污涩:
小侣:
再三嘱咐。
通过处罚来警戒。
悲伤凄楚;悲苦。
作结论的话,断定的话。
无辜的人被诬指有罪,无过错的人受到指责。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肮脏而不光滑。
小伙伴。
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从隔壁
要来的
从舅舅
家要来
的
花白的毛,
如带着泥
土的白雪
球似的。
浑身黄色
很活泼
。“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
红带…又扑过去抢。”
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捉老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在那里晒太阳。
很受喜爱。“我坐
在藤椅上看着他们,
可以微笑着消耗过
…生命的新鲜与快
乐。
很受家人的宠爱。
“我们都很为它提
心吊胆…查问好
几次。“
病死
丢失
来历
外形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第一
只猫
(1—2)
第二
只猫
(3—14)
第三次养猫(重点):
流浪猫
花色灰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死亡
不活泼,忧郁,懒堕。“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吃得胖胖的。”
来
历
外
形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第三
只猫(15—34)
第三次养猫(重点):
流浪猫
花色灰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死亡。
不活泼,忧郁,懒
堕。“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吃得胖胖的。”
来
历
外
形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第三只猫
(15—34)
是的,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是最难过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难过。读第15~34自然段,完成下面的案例分析:
【围绕问题提示,找到相应语句,探究文本内容。】
1.案发现场情况。
《猫》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5.事实真相。
那只丑猫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
一下,以为惩戒得还不够。
鸟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作者讲了三只猫的故事,文中是怎样将这三部分的内容连接起来的?
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总领全文
2段: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14段:“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
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这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
在文章最后,既呼应开头,又开拓了文意,是对全文的总结。
总结:文章结构完整而严谨,构思巧妙。
探究:勾画写出我养猫感受的文字
思考: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以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作者写猫,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
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本文描写生动细腻,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同学们找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品析。
文章揭示人生道理:
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事实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武断。
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1、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2、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
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拟人。形象生动的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赋予猫人格化。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比喻。生动形象的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
让我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