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意1分。
答案示例:(1)军队出行,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
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2)史可法说:“大王应该穿上白色的衣服在郊外驻
扎,派遺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公考译文】
史可法,守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
子史从质说:“我家一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他的屋舍,
生史可法。(史可法〕以学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
主,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脸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
評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
将士的拼死作战。崇祯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
蓑任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皇上。(军队)
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风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
大钺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要躲避,
应该正式接受。”朝拜之后,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大王应该穿上白色的衣服在郊
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
洄)二陵完毕,上奏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
动。如果亲自拜谒(凤、泗)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
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
史可法开诚布公,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菲常感动(因而)醒悟,承奉指挥。高杰率师
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非常混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几乎被杀光。
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跺脚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
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跑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
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参将抱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
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四十多,没有儿子,其妻想为他置妾。他长声叹息
说:“朝廷的事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拿着他的衣袍和
笏板招魂,埋葬在扬州城郭外的梅花岭。
14.B【解析】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
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
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
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
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15: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
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
怀念、忧虑之情新余市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新余四中陈果新余十中周优生审校人:简志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应填在答题卷相应的空格内.
3、答题前,才生务心将自己的灶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第Ⅰ卷
、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
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
是决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一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所谓
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
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的意境美是异常丰富的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
效果。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处“一字”指语言,“风流”指文
采、风采,“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而是说不靠语言文字的修饰就可以
获得文采,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
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
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却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情与
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表达出词人的思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
短短的一首诗词,如果能创造出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就会让诗歌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古人为了追求情高韵远的高品位意境,使出了浑身解数,运用自身所有感官,调动一切学识修养,
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情高韵远展示的诗风看似平淡浅近,实
劂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之感,
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
命活力的,在诗词中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动态美也叫做飞动之美。唐初李峤《评
诗格》中曾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中唐皎然继之提出“状飞动之句”(《诗议》),这就是
提侣动态美.我们认为自然美有“天地秋色”之类的静态美,有“庆云从风,舒卷万状”之类的
动态美。但是,意象中的景物不能是静态的,自然美不论静态或动态,当它们进入意象时,都必
须“状飞动之句”,成为“气腾势飞”(《诗式》)的动态美.在古典诗词中,动态美与传神美密
切相关,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唐代司空图说:“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
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
然,伊谁与裁”诗歌只冇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使人体会到花芭开放的欢乐,鹦鹉青
春的呜叫,表现其内在的神态,才能澈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
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
提高了诗歌的文代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更能诱发人们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摘编自贾晓春《浅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