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
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思孟特别
注重“思”,荀子就提出劝学来对抗。最直接的说法见于《劝学篇》的一段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苟子看来,
学习的本质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虽然手臂并没有
改变,但可以达到见者远的效果,这就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思却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内部如同翘足
而望之所得,终不能与登高之博见相提并论。在荀子看来,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
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了解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
学篇》)
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
到。因此,外向的见闻就变得非常重要。苟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纯粹的思是无意义的。
思盂与荀子确实是主张着两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视学。如果从成圣
的角度来考虑,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类似的,都在肯定普
通的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对孟子来说,其基础是每个人都有
的善性或者良心,工夫则是“反身而诚”的思。对荀子来说,基础却是人性的恶,以及通过后天学习
而能够掌握的化性而起伪的能力。可以把这两种工夫分别概括为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代表着儒
家内部的学思两途。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内部的善性以及良心: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去寻找,必须
返回到生命的内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相反:人性是恶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1-(共10页)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C(A项,“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原文为”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
的”,应为“学派内部对立”。B项,“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错误。原文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
工夫却截然不同”,不是“不完全相同”,而是“完全不同”。D项,“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
错误,原文说“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
念”,再联系全文来看,正确的说法应为“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取决于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
不同”。)
2.(3分)C(“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错误,高下之分是荀子的自身判断,不是文章的观点。)
3.(3分)A(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必须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
被我们自己意识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C(A项以偏概全。原文材料一中的"这些"指代前面“房租贵不贵、交通堵不堵、家人能否适应”等问
题,而A没有指代,扩大了范围,B项强加因果。材料二显示,这些是远程办公的优势,但是否选择远程办
公,还有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二者没有因果关系。D项偷换概念。学生的在线学习,不属于“远程办公”。)
5.(3分)D("让用户体验到了互联网医疗的免费”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文字没有提到“免费”。)
6,(6分)①在线教育优势更加凸显,将迎来重大发展。②马太效应将持续扩大,加速巨头企业崛起。③线下
机构挑战较大中小企业面临疫情寒冬。④在线教师成热门职业,地位将得到提升。(每点2分,答出三点
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C(“是因为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错误。文章结尾体现的是,“我”充满希望和喜悦,心甘情愿地砍
掉两棵香椿树。)
8.(6分)①刘主任对“我”说话时不呼大名,而是称”歪嘴儿”,“凶巴巴地对我龇牙咧嘴”的神态和”你不砍,我
找人来”的强硬态度等表现了他是个不尊重群众、作风粗暴的村干部,②“我”的女儿跟“我”通话所说的内
容以及”爸爸"的哽咽语气,都表现了她是个淳朴善良、怀有感恩之心的大学生。(每点3分)
9.(6分)《祝福》中的“我”虽与主人公祥林嫂有短暂交集,但主要是故事的旁观者,(2分)本文的“我”则有
更独特的作用“我”是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更是受益者,升华了全文的主旨既表现新时代
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的优良作风,也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答案-1(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