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补考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补考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4 09: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补考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4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B.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敲扑”是刑具。短的叫“扑”,长的叫“敲”。
C.“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个越族。
D.“黔首”在课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 “氓”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开头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事,不仅消灭了诸侯各国,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秦始皇实施愚民、弱民、防民的措施,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写胡人情状来表现秦之威势,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5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7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7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3).《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5).《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同是天涯沦落人”,踮起脚极目远望,也“同是天涯沦落人”。
(6).《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7).《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8).《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5分)
祝福(节选)
鲁迅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于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6.选出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
A.《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
B.“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采用的是神态描写的手法。
C.祥林嫂“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站着”的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D.作者笔下的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是形成祥林嫂性格的典型环境。
7.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8.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为何以“祝福”为题?(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