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怀仁县巨子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5:5.2康普顿效应 学业测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怀仁县巨子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5:5.2康普顿效应 学业测评(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14 05: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康普顿效应
1.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用X光对静止的电子进行照射,照射后电子获得速度的同时,X光光子的运动方向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频率变大
B.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C.X光散射后与散射前相比,速度变小
D.散射后的光子虽然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保持不变
2.假设一个运动的光子和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碰撞以后,电子向某一方向运动,光子沿另一方向散射出去,则这个散射光子跟原来的光子相比
A.频率变大 B.速度变小
C.光子能量变大 D.波长变长
3.实验表明:光子与速度不太大的电子碰撞发生散射时,光的波长会变长或者不变,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该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如果电子具有足够大的初速度,以至于在散射过程中有能量从电子转移到光子,则该现象被称为逆康普顿效应,这一现象已被实验证实.关于上述逆康普顿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B.该过程不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C.散射光中存在波长变长的成分
D.散射光中存在频率变大的成分
4.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光是粒子,有的光是波
B.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
C.光电效应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D.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明显;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紫外线比红外线的粒子性明显 B.无线电波没有粒子性
C.伦琴射线不能发生衍射 D.X光子的能量比紫外光子能量小
6.对光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B.光的波动性是光的一种特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具有波动性了
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显著,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显著
7.下面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B.频率越大的光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小的光波动性越显著
C.光在传播时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光在跟物质相互作用时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D.光不可能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8.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出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是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每个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B.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
C.在光的干涉中,暗条纹处是光子不会到达的地方
D.在光的干涉中,亮条纹处是光子到达概率最大的地方
9.下列实验中,能证实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A.光电效应实验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C.光的圆孔衍射实验 D.粒子散射实验
10.下列现象中,用光的波动说不能解释的是( ).
A.光电效应现象 B.光的色散现象 C.光的干涉现象 D.光的衍射现象
11.从人类第一次使用光来驱赶黑暗以来,许多研究物理学的巨匠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研究光究竟是什么.请你按人类对光的认识和研究进程的先后就下列选项进行排序______________(用字母排).
A.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 B.托马斯·杨在实验中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C.牛顿提出光的粒子说,而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 D.麦克斯韦根据他的电磁理论提出光是电磁波
12.光的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证明光有波动性,________________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__________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但由于__________支持微粒说,因而微粒说长期占着主导地位,19世纪观察到了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波动说才得到了公认,后来又发现了__________,证实光具有粒子性,因而光具有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则光子动量减小,但速度仍为光速c,根据:
知光子频率减小,康普顿效应说明光不但具有能量而且具有动量,证明了光的粒子性,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D
【解析】
A.光子与自由电子碰撞时,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自由电子碰撞前静止,碰撞后动量、能量增加,所以光子的动量、能量减小,由
可知光子频率变小,故A错误;
B.碰撞前后光子的速度是不变的,故B错误;
C.碰撞后光子的动量和能量都减小,故C错误;
D.由于光子的动量减小,由
可知光子的波长变长,故D正确。
故选D。
3.D
【解析】
AB.射线的光子与电子撞时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在逆康普顿效应中,同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故AB错误;
CD.逆康普顿散射的过程中有能量从电子转移到光子,则光子的能量增大,根据公式:
可知散射光中存在频率变大的成分,或者说散射光中存在波长变短的成分,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4.D
【解析】
AB.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波动性,故A、B错误;
C.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故C错误;
D.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故D正确.
故选D。
5.A
【解析】
A.紫外线的波长比红外线更短,所以紫外线比红外线的粒子性明显,故A正确;
B.一切物质都有粒粒子性,故B错误;
C.伦琴射线的波长较短,不容易发生明显衍射,但能发生衍射 ,故C错误;
D.由于x光子的频率比紫外线的频率列大,所以x光子的能量比紫外光子能量大,故D错误。
故选A。
6.ABD
【解析】
试题分析: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少量粒子体现粒子性,大量粒子体现波动性.
解: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故A正确;
B、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与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无关,故B正确;
C、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故C错误;
D、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少量粒子体现粒子性,大量粒子体现波动性,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宏观世界里找不到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的物质,同时波长长的可以体现波动性,波长短可以体现粒子性.
7.BC
【解析】
A.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A错误;
B.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中,频率越大的光其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小的光其波动性越显著,选项B正确;
C.光在传播时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光在跟物质相互作用时往往表现出粒子性,选项C正确;
D.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二者是统一的,选项D错误.
故选BC。
8.BD
【解析】
试题分析:光不是实物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个别光子表现出粒子性,A错.
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B正确.
在干涉条纹中亮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C错,D正确.
故答案选BD
考点: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干涉
点评: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少量粒子体现粒子性,大量粒子体现波动性,
9.AD
【解析】
A.光电效应-认为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符合题意。
B.双缝干涉,认为光会叠加产生增强或减弱的效果,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B不符合题意。
C.光的圆孔衍射,认为光会绕过障碍物,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C不符合题意。
D.α粒子散射,验证了原子模型,利用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说明α射线(光)的粒子性。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10.AB
【解析】
A.光电效应认为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说明光具有粒子性,不能用波动说解释。故A符合题意。
B.色散是光的折射造成的,证明了光的粒子性。故B符合题意。
C.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光的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1.CBDA
【解析】
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是:牛顿提出光的粒子说,而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托马斯?扬在实验中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特点,故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接着麦克斯韦根据他的电磁理论提出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而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其次伦琴发现X射线;最后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更多的具有量子性,是指单个的光子表现粒子性,而大量的光子表现为波动性。所以顺序为CBDA。
12.干涉 衍射 麦克斯韦
【解析】
[1][2]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明光有波动性;
[3]麦克斯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3.惠更斯 牛顿 干涉 衍射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解析】
[1][2][3][4][5][6]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但由于牛顿支持微粒说,因而微粒说长期占着主导地位,19世纪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现象,波动说才得到了公认,后来又发现了光电效应,证实光具有粒子性,因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