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14 06: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平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班级和座号。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使殷商遗族在旧地延续之前的统治方式。周武王此举旨在
A.延续商朝的政治制度
B.笼络和监视殷商贵族
C.借贵族势力平定叛乱
D.确立方国联盟的形态
2.图1反映了
A.楚庄王重视以德治国
B.楚王一统天下的大志
C.诸侯争霸与礼崩乐坏
D.春秋青铜铸造的发达 图1
3.西汉建立之初,王侯大多与刘邦有着相同的草根背景。刘邦与功臣的关系或为同乡之谊,如,萧何、樊哙;或为互利之同盟,如,韩信、彭越。结果“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这说明汉初政权建设亟需
A.建立宗法等级社会秩序
B.推崇君权神授皇帝至上
C.解决王国问题弱化地方
D.推行礼仪树立皇权威势
4.唐高宗时,大将军权善才砍伐了昭陵(唐太宗与文德皇后的合葬陵墓)的柏树,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寺卿狄仁杰却以不合法而不奉诏,并引例抗辩,最后权善才“罪止免官”。这表明唐朝
A.大理寺有司法裁决权 B.君主可随意更改律法
C.法律对皇权有所约束 D.礼法并用来治理国家
5.从1173年到1207年,金政权4次下令“禁女直(真)人不得改用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金朝后期则几乎所有的女真姓氏都有相应的汉姓。这说明金代
A.民族融合趋势明显 B.儒学思想逐渐传播
C.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D.政府法令难以推行
6.元代的行省具有替中央收权,同时兼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性质,其权力大而不专,凡钱粮、军事、屯种、漕运诸要事,行省无不领之,对防止地方割据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A.继承了中原王朝传统的政治文化 B.反映了蒙元政权独特的治国特点
C.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 D.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合理组合
7.明代的票拟经历三个时期的变化:景泰以前,票拟职权由阁臣集体行使;嘉靖至万历中期,由首辅个人行使专票;万历中叶之后,专票演变为分票。票拟权的演变反映了明代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中枢权力的变化
C.政治局势的动荡 D.官僚政治的黑暗
8.清朝在统一新疆后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废除维吾尔族地区的传统官制——伯克世袭制度,令伯克署理维吾尔地区的民政事务,并就伯克的任免、品级、回避、养廉、入勤等作出规定。这些举措
A.出于征服维吾尔族巩固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清王朝改土归流的边疆政策
C.起到了稳定新疆各地区的积极作用 D.激化了满清政权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9.从1852年起,太平天国一律废除清朝“正朔”,推行《太平天历》,以立春为岁首,以12节气为12个月的开头或月中,删除旧历书上祸福吉凶宜忌等,并按《天历》过年,反对“私过妖年”。《太平天历》
A.沿袭了古代历法的特点 B.确立了公历纪元的新方式
C.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原则 D.具有反传统的政治鼓动性
10.甲午战后,英法把争办川矿作为第一位目标,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投资,而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据此可知,英法争办川矿意在
A.抢占矿产资源 B.争夺势力范围
C.进行商品倾销 D.加快资本输出
11.1911年12月,在沙俄指使下“大蒙古帝国”宣布成立。1913年初,哲里木盟10旗王公和内蒙古西部34旗王公通电声明:“蒙古疆域与中国腹地唇齿相依,数百年来,汉蒙久为一家。自宜一体出力,维持民国”,反对蒙古独立。这表明
A.西北地区因沙俄入侵危机加重 B.清帝退位造成边疆局势的动荡
C.政权更迭引发蒙古民族的分裂 D.社会变革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
12.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这一论述
A.认识到国共合作的紧迫性 B.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D.发展了新三民主义的理论
13.      表1 1929年5月红四军党员成份构成表
成份 工人 农民 小商人 学生 其他 总数
数量(人) 311 624 100 192 95 1322
据表1推断,当时中国共产党
A.只重视发展非无产阶级成份的党员
B.存在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
C.认识到解决思想路线建设红军的重要
D.致力团结各方力量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14.新华公司出品的影片《木兰从军》,1939年在上海连映八十五天,创下当时长达八年之久的电影票房记录。这主要源于
A.木兰形象的传承流播和积淀 B.故事题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C.民族危亡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 D.理想化叙事处理契合大众心理
15.1950年,重庆各民主党派就西南地区的剿匪、肃特、征粮、物价等问题,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同中共中央西南局统战部进行了协商。他们还对当时政府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与建议。这
A.确立了民主党派核心权力的地位 B.保证了执政党政治决策的科学化
C.推动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D.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
16.1985年3月,邓小平在与日本二阶堂进谈话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与第一次革命在对象、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这场革命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A.是第一次革命在任务上的延续 B.意在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C.改变了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 D.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道路
17.公元前7世纪中叶,古希腊出现了重装步兵和方阵战术,把有条件装备重装步兵的平民上层吸纳到军事组织中来。在方阵中,贵族和平民并肩作战、相互依存,使得贵族愿意以合法的形式分享政治权利。这反映出当时的希腊
A.军事变革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B.平民在军事上享有广泛的权利
C.财产数量与权利分享成正相关 D.贵族的政治特权受到严重削弱
18.罗马公民法中婚姻的缔结要建立在配偶双方合意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取得双方家父的同意。而在万民法中,婚姻的成立不以家父的同意为必要,而是以婚姻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为必要。这反映了罗马
A.重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 B.享有权利人群的不断扩大
C.家长制结构的逐渐解体 ?????????? D.妇女社会地位的大大提高
19.1867年,英国议会提出的改革法案规定:在城镇,凡是纳税的房产所有者或者租客,只要拥有10英镑以上的财产,即可获得选举权;在农村,拥有5英镑的财产或者租用价值12英镑地产者,均可享有选举权。这一法案表明
A.身份资格成为公民选举的标准 B.产业工人由此获得普遍选举权
C.贵族阶层把持议会局面被打破 D.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得以确立
20.       表2 法国的抗争与民主进程表
时间 内容
1789~1799 大量法国革命与反革命
1815 百日政权
1830 七月革命
1848 法国革命
1851 路易·拿破仑政变与起义
1870 国家崩溃、占领及共和革命
据表2推断,法国政治演变的趋势是
  A.共和——经济发展——民主政治
B.民主共和——经济动荡——法治
  C.权威结构——革命失败——宪政民主
D.动荡——权威结构——民主政治
21.18世纪,面对欧洲的大变革,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在“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准则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并且通过在各邦国间征兵的方式,使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民族加强了内部联系。这表明腓特烈二世意在
A.建立强有力统一的国家    B.巩固专制主义中央政权
C.维护德意志民族的权威    D.强化国家民主主义意识
22.为了结束战争状态,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但德国方面实际上没有停止战争。5月苏俄提议两国再次谈判, 8月俄德签定补充条约,11月苏俄利用德国爆发革命,宣布废约。这反映出苏俄
A.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 B.缺乏履行和约的诚意
C.无视国际公约的规则 D.推行灵活务实的政策
23.1948年3月,英国提出建立西欧联盟,该组织由外长协商委员会、西欧联盟防务委员会、西方联盟参谋部和西方联盟司令官委员会组成。这反映出
A.西欧各国寻求更多安全保障 B.英国计划突破美苏两极格局
C.英国引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D.西欧各国达成了反苏的共识
24.

图2
图2漫画表明
A.石油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滞胀 B.海湾国家力图操纵国际能源价格
C.美国极力维护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D.新兴国家屈服于美国的霸权政策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代保甲法律制度是通过谕旨、大清律例、大清会典、则例、省例五类效力等级不同的法律渊源中加以规定。保甲制度的组织架构、管理人员选任标准、任职期限、管理范围、职能、考核方式及奖惩等各方面内容相对清晰,同时,清政府又对保甲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保甲制度还吸取了古代乡里的组织传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适应不断变化的基层社会现实,能够很好的将村庄、家庭进行整合,将全部社会成员均纳入到国家整体的行政网络当中。
——摘编自何平《清代保甲制度探析——以法律渊源为视角》  
材料二 美国地方制度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保护人民免遭中央集权的压迫。即使联邦政府脱离人民,地方政府依然可以熟知人民愿望,对他们负责,并能够充当减缓中央压迫的缓冲器,这被视为美式民主的重要特征。如果居民不满他们所属的镇提供的服务和摊派的税负,而他们又是少数派,他们就会“用脚投票”——移居到能够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和税负负担的地方去。各县可以通过与法律不抵触的法令,前提是必须充分地为全县居民提供安全、保持健康、增进繁荣、提升道德、和平、良好秩序、舒适和便利。美国地方的市和州不是依据种族、宗教或民族划分,而是保持地方作为独立的政治权力中心。
——摘编自解志勇摘译《美国地方政府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保甲制度推行的依据及其作用。(6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美国的地方管理与清朝的差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地方管理制度得以保证的因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抗战时期,本着“为着战争为着人民”的目的,晋察冀边区政府着眼于各级卫生组织的建立与完善。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成立,主要任务是负责组建后方医院和各级卫生机构,组织抢救和收容治疗伤病员,培训初级卫生人员等。晋察冀边区还派专门人员与县、区政权共同开展地方卫生建设,积极组织医药合作社,组织医疗队下乡,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并举办中西医训练班,扶助私人诊所和药铺,普及了医学知识。
——摘编自张瑞静《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工作体系及其完善》
材料二 从建国初到1965年,全国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而是城市人口4.6倍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只有10%。针对当时中国实际和农村条件,毛泽东提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同时,为了解决广大农民无医无药问题,从1955年起,在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正式出现了具有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与之相适应的是培养了大批土生土长的深入基层的农村“赤脚医生”队伍。此后,赤脚医生队伍迅速扩大,成为农村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张大庆、文树德《中国“赤脚医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70年代我国赤脚医生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作用。(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罗森塔尔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危机具有双重性,“每一次危机既包括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
——摘编自葛晓春、戴立文《危机管理理论述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名籍制始于秦献公十年,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登记户籍只著民生卒而不著年纪,重在什伍相连,目的主要在于“告奸”。秦统一后,按照秦律,登记户口时要写上姓名、年龄、土地、身体状况等。户口登记由百姓自行申报,里典、伍老复审。若隐匿户口、年纪或申报废疾不实,同伍之人要连坐,负责复审的乡官里吏也要受到惩罚。西汉建立后,为了检查户口虚实,每年八月,地方官吏都要案验户口,称为“案比”。八月案比后,登记造籍,凡人口、年龄、肤色、家货,无不登记。名籍成为秦汉乡里行政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有效地构筑了秦汉乡里统治的基础。
——摘编自仝晰纲《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前后名籍制的变化,并概括秦汉时期名籍制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推行名籍制的影响。(6分)
2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为协调美英的军事行动,1941年12月,美英两国举行阿卡迪亚会议。会上丘吉尔提出由美英派远征军在北非登陆,以便控制地中海海域,收紧对德国的包围圈,为日后在欧洲登陆打开道路的“体育家”计划。而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则抛出了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直捣德国心脏的“围歼”计划。1942年7月,双方达成妥协,着手拟订对北非实施登陆作战的“火炬计划”。“火炬计划”实施后,英军成功地发动了阿拉曼战役,将前线向西推进一千多英里。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成功登陆,将轴心国部队围困于突尼斯。1943年5月,北非25万德意军团投降。对此,斯大林评论说,“由于非洲的战局意味着主动权转到我们盟国手中,欧洲的军事政治状况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有利于英苏美同盟”。
——摘编自詹方瑶《从二战全局看北非登陆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火炬计划”实施前,英美两国的战略设想。(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火炬计划”实施的战略意义。(8分)
30.【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主动要求上前线参加“反满抗日”的斗争,得到党组织的批准。赵一曼在沈阳大英烟草公司和纺纱厂搞工运,加强对工人的训练,发现和培养革命骨干。1934年,赵一曼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建立起一支群众抗日武装,配合游击作战,为主力部队输送兵源。1935年,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带领部队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和汉奸走狗,当时日伪报纸惊呼:“共匪女首赵一曼,红装白马奔驰于丛山密林,常采取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之战术,使我倍感难以对付”。1935年11月,赵一曼被捕,日本宪兵为了逼迫赵一曼供出东北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刑讯。每次刑讯,她总是坚定地说:“反满抗日,就是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1936年赵一曼牺牲后,东北抗日联军将她视为自己最伟大的女英雄。
——摘编自杨永康、魏明生《赵一曼精神的时代特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一曼在东北的斗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一曼精神”体现的时代特质。(6分)
南平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每题2分,共48分)
1.B 2.C 3.D 4.C 5.A 6.D 7.B 8.C 9.D 10.B
11.D 12.B 13.C 14.C 15.B 16.B 17.A  18.A 19.C 20.D
21.A 22.D  23.A 24.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25.(12分)
(1)依据:皇权和清朝律法;地方管理的实践;基层机构的设置传统。(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作用:强化地方治安(巩固统治);保障兵源、税源;社会教化;发展生产。(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2)差异:地方自治;中央和地方分权体制;服务于民众。(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因素: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的民主制度;地方的斗争。(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26.(13分)
(1)特点:服务军事斗争;完善医疗管理;军民合一体制(服务群众);传授医学知识(中西医结合)。(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原因:地处抗日前线(对敌斗争激烈);医疗资源匮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城乡差别);党和政府重视农村卫生状况的改善;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建立。(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作用: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了农村的医疗水平);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医疗结构;保障农民的健康。(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27.(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二等(9~7分):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三等(6~4分):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四等(3~0分):未能表明观点,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示例一
观点:危机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必须作出关键性决策。
评论:一战激化俄国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但掌握着主要的权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并镇压国内革命。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布尔什维克党改变革命的策略,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结论:危机是一段时间的解体和混乱,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是给测试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转折点。
示例二
观点:危机具有双重性,危机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
评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但是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共开始成长成熟,认识到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此中共领导南昌起义等武装斗争来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在斗争过程中,中共创建了人民军队,并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探索出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结论:事物有对立面,会互相转化,因此“危”和“机”是并存的。
28.
(1)变化:由简单到详实;由邻里互保(“告奸”)到有效管理的体制。(3分。任答一点即可)
特点:阶段性;内容的广泛性;法律化;管理严厉;日益完善;与中央集权相关联。(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对后世的地方治理提供借鉴;固化阶层,不利于社会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29.
(1)英国:迂回包抄,掌握地中海区域制海权;控制北非地区;避免英国成为主战场,减轻压力。(4分。任答两点即可)
美国:在英国集结兵力,横渡英吉利海峡,尽快击败德国;称霸世界。(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2)挫伤了敌人的锐气;减轻了苏联的压力;改善了盟军的战略态势;为西西里岛登陆战铺平道路;为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8分。任答四点即可)
30.
(1)培养了革命的骨干;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摇了日军的大后方,牵制了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9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2)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崇高的爱国情怀;对党的无比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6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