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咆哮、势不可当、狞笑、放肆等词语。
2、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3、能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感受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镇定,理解并掌握“对比”、“衬托”、“短句表达”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并掌握“对比”、“衬托”、“短句表达”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你们也去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1、自由读1—13自然段,想想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出关键的 词句画下来,和同桌交流。
2、指导读出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镇定。
3、说体会,你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4、体会写作方法—对比。
(四)体会环境衬托之妙
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画出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比喻)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拟人)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拟人)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拟人)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拟人)
从这些句子中你样的洪水? (凶猛 可怕……)
2.面对汹涌的洪水,面对死亡的威胁,乡亲们是怎样的?
(惊慌 你拥我挤 疯了 跌跌撞撞)
3.我们把这些描写大雨、洪水的的句子放到刚才描写人们和老汉的句子中,读一读,相信你一定有更深刻的体会。
4、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5、感受环境的衬托作用。(作者写山洪、雨水,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老汉的镇定冷静。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环境衬托。)
6、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段话,好好感受环境的衬托作用。
(四)感悟“短句表达”的精彩
1、同学们,学到这里,是否发现这篇文章的布局与平时看到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好几个地方一个句子就是一段,这叫“独句成段”也叫短句表达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短句表达有什么好处呢?(比较句子,体会表达效果)
3、对比读,有什么感受?和同桌交流。
4、指导读好老汉的喊话。
5、找出这样的短句,请同学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6、小结短句的作用。
7、拓展运用,小练笔。
板书设计:
桥
(对比) (衬托)
人们 老汉 洪水
镇定
临危不惧
果断
(短句表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年级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抓关键词,感悟写法。
用人们的慌乱表现做对比,突出老汉的镇定、冷静。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找出洪水来临时人们慌乱的表现: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老汉的表现: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抓住这些关键词,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的“读”,深刻体会洪水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和老汉的镇定冷静。
二、迁移运用,学习表达
学习对比、衬托、短句表达的写作方法,通过小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体现“积累”到“运用”的学习过程。
总之,本课围绕“体会作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展开学习。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老汉的沉着冷静的同时,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精妙:运用对比、环境衬托、短句表达等写出了洪水来临时人们的慌乱、老汉的镇定、无畏,实现阅读教学从“重内容”向“重语言学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