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

文档属性

名称 春秋笔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6-04 09: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春秋笔法
《尚 书》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 秋》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秋笔法
一、欲说还休
  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忽然收笔,不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余地。
  例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写林黛五弥留之际:   “……猛听寞王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心冷汗,不做声了。”
特 征
二、不著一字,以无胜有
  春秋笔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其尾, 露其要处而藏其全,才能显示其潜涵的魅力。
  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时与宝玉闲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
三、烘云托月
  不正面刻划作品中的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
  例如《西厢记》第一折写崔莺莺的美丽,就是运用“烘云托月”的春秋技法。莺莺兼有“国艳”与“天人”的美丽和神采,作者“因而画云”,借众僧人和张生的“惊艳”来烘托莺莺的美丽。张生虽也曾“颠不刺地见过万千”美貌女子,但当莺莺出现在他面前时,竟然“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天。”
四、设想幻化
  以虚寓实要写眼前,却着墨设想未来;要写现实,却描绘幻化世界。笔下之虚,扑朔迷离;虚中之实,更具神韵。
  例如:秦俑大喝一声:“止!走近始皇陵者死。然而,大大批的游人,中国人,外国人,戴着旅游帽的,背着照相机的,一个个说说笑笑,同秦俑擦身而过。泰俑的手是僵硬的,不能动作;剑是锈住的,不能拔出;喉咙是陶瓦制的,不能出声。然而,他下能容忍拿他的命令当儿戏的人,仍无声的大喝道:“止,否则汝将血吾刃!”    《秦俑》
五、语近意遥
  常常选择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场面,用浅近通俗的语言迭设悬念,将读者引入彀中,从而收到语近意遥、言短味长、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六、喷腾跳跃
  以点代面艺术笔墨可以跳跃,可以飞腾,可以喷出。只要点出几个有特征、有代表性的物象,即可牵动读者的思绪,去补充略去的空白,零散的点就构成意境,组成完整的画面。即使省去开端,挖掉中腹,删除结尾,但事情的来龙去脉,感情发展的线索,依然隐约可见。这种“不露山水”的技法,似乎与数字上的两点定线,三点定圆等法则有相通之处。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晋灵公不君
主 旨
  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27年(前453年).记述战争是《左传》的重要内容,也善于刻画人物,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约一千四百人左右。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表 扬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
批 评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同 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