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原子核结构
1.下列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A.玻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
B.汤姆孙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2.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表明( )
A.原子内存在电子
B.原子核还可再分
C.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氢氘氚是同位素,它们的原子核内具有相同的
A.电子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核子数
4.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有( )
A.托马斯?杨通过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研究,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
B.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C.查德威克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并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关于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说法,正确的
A.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B.稳定的重原子核里,中子数比质子数多
C.原子核都是非常稳定的
D.两个质子之间,不管距离如何,核力总是大于库仑力
6.某种元素具有多种同位素,反映这些同位素的质量数A与中子数N关系的是图
A. B.
C. D.
7.原子核中能放出α、β、γ射线,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α粒子
B.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β粒子
C.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γ粒子
D.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和中子
8.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天然放射性的原子核由于不稳定而自发地进行衰变
B.放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释放出的看不见的射线
C.放射线中有带负电的粒子,表明原子核内有负电荷
D.放射线中带正电的粒子由卢瑟福首先确定是氦原子核
9.某种元素的原子核符号为,则( )
A.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Z
B.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核子数为A
C.原子核的质子数为A,中子数为Z
D.原子核的质子数为A,中子数为A-Z
10.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氘、氚,则( )
A.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C.它们的核子数相等
D.它们的中子数相等
11.放射性原子在人类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人类的科学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示踪原子。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来标记,发现一种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来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
(1)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与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B.与是同分异构体
C.与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与互为同位素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像的放射性原子,这些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
A.原子不可以再分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原子核还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2.一个静止的氮核()俘获一个中子生成复核A,中子的入射速度为2.3107m/s,此后A又衰变成两个新核C、B,设B、C的速度方向与中子的速度方向相同,B的质量数为11,速度为1.0106m/s,B、C在同一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比为rB:rC11:30,此过程无光子产生。求:
(1)C核的速度大小。
(2)写出核反应方程式。
13.用中子打击Na得到一种新的生成物.
(1)写出这一反应的核反应方程.
(2)设入射的中子速度大小为,Na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求生成物的速度大小.
(3)生成物具有放射性,半衰期为15天,经过45天后,剩下的生成物是原来的多少?(直接写答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玻尔理论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能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故A正确.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故B错误.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故D错误.故选A.
点睛:对于物理学史上重大发现,可根据时代背景、年代、发现或发明的内容、发现过程、意义等角度进行记忆.
2.C
【解析】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该实验的结果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A.该实验的结果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A错误;
B.该实验的结果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B错误;
C.该实验的结果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C正确;
D.该实验的结果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D错误。
故选C。
3.B
【解析】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之间互为同位素,所以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与不同的中子数、不同的核子数。与电子数无关。故ACD错误,B正确。
4.A
【解析】
A.托马斯?杨通过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研究,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故A正确.
B.麦克斯韦依据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给予了证明,故B错误.
C.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没有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5.B
【解析】
ABC.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特别是在原子序数大的重原子核中,中子数比质子数多,且原子序数大的和原子序数小的都没有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稳定,故AC错误,B正确.
D.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内,超过此范围,核力急剧减小,会小于库仑力,D错误.
故选B.
6.B
【解析】
试题分析: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而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设质子数为M,则有:
A=N+M,所以B正确.
考点:同位素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同位素的定义,知道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7.D
【解析】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得较紧密,有时作为一个整体放出,这就是α粒子的来源.说到底它仍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不能据此认为它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原子核里是没有电子的,但中子可以转化成质子,并向核外释放一个电子,这就是β粒子.原子核发生衰变后处于高能级,在回到低能级时多余的能量以γ粒子的形式辐射出来,形成γ射线.故原子核里也没有γ粒子.
8.ABD
【解析】
A.具有天然放射性的原子核由于不稳定而自发地进行衰变,选项A正确;
B.放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释放出的看不见的射线,选项B正确;
C.由α粒子散射实验知原子核内部没有负电荷,C错误;
D.放射线中带正电的粒子由卢瑟福首先确定是氦原子核,D正确;
故选ABD。
9.AB
【解析】
ACD.的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是A-Z,故A正确,CD错误。
B.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则核子数等于质量数,为A,故B正确。
故选AB.
10.AB
【解析】
AD.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量数不同,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则中子数不同,故A正确,D错误。
B.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则核外电子数相同,故B正确;
C.核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可知核子数不同,故C错误。
故选AB.
11.D C
【解析】
(1)[1]A.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与中14表示质量数,而C和N的质子数分别为6和7,因此他们的中子数分别为8和7,故A错误;
B.因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而与都不是化合物,故B错误;
C.因同一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所以与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C错误;
D.因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所以与互为同位素,故D正确。
(2)[2]天然放射现象中,原子核发生衰变,生成新核,同时有中子产生,因此说明了原子核可以再分,所以C正确。
12.(1)(2)与
【解析】
(1)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得,B、C电荷数之和为7,因为B的质量数为11,则C的质量数为4,所以C为粒子.根据动量守恒得: ,代入数据: 。
(2)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知: ,所以,即:与。
13.(1)(2)(3)
【解析】
(1)
(2)设中子的质量为,则生成物的质量为.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解得:
(3)剩下的生成物是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