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1.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在自然界一直未被发现,在使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后才被发现.已知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核 比核少28个中子
B.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C.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4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
D.发生β衰变时,核内中子数不变
2.关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氡经一系列衰变变成稳定的,要经过4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B.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核内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
C.三种天然放射线中,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最强的是α射线
D.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3.天然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出的γ射线是( )
A.质子流 B.电子流 C.氦核流 D.电磁波
4.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α、β、γ射线中( )
A.三种射线的速度相同
B.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
C.β射线的本质与阴极射线的相同
D.γ射线在真空中的速度比X射线的大
5.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的矿物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开始了对原子核的研究。一静止的核经α衰变成为核,释放出的总动能为Ek。则衰变后核的动能为( )
A.Ek B.Ek C.Ek D.Ek
6.下列射线本质上由电子构成的是( )
A.射线 B.射线 C.射线 D.射线
7.查德威克通过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发现了(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
8.在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里有一种射线是带正电的。组成这种射线的是(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氦原子核
9.一块含铀矿石的质量为M,其中铀的质量为m,铀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生成物为铅.已知铀的半衰期为T,则经过时间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块矿石的质量为0.5M B.这块矿石的质量为
C.这块矿石中铀的质量为0.5m D.这块矿石中铅的质量为0.5m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为要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
B.衰变为要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
C.衰变为要经过4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D.衰变为要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11.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能转换为电能,将某种放射性元素制成“放射性同位索电池”(简称同位素电池),带到火星上去工作,已知火星上的温度、压强等环境因素与地球有很大差别。该放射性元素到火星上之后,半衰期 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为T年,经过2T年,质量为m的该放射性元素还剩余的质量为 ______。
12.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如图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A、B、C三束。
(1)三种射线中,穿透能力最强,经常用来对金属探伤的是________射线;电离作用最强,动量最大,经常用来轰击原子核的是____________射线。
(2)请完成以下与上述粒子有关的两个核反应方程:
Th→Pa+________;
________。
13.199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制得了一种新的铂元素的同位素.制取过程如下:
(1)用质子轰击铍靶产生快中子;
(2)用快中子轰击汞,反应过程可能有两种:
①生成,放出氦原子核;②生成,同时放出质子、中子;
(3)生成的发生两次衰变,变成稳定的原子核.
写出上述核反应过程.
14.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静止的,发现了放射性磷和另一种粒子,并因这一伟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写出这个过程的核反应方程式;
(2)若该种粒子以初速度与一个静止的核发生碰撞,但没有发生核反应,该粒子碰后的速度大小为,运动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反,求碰撞后核的速度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的原子核比少93-83=10个质子,质子数和中子数总共少237-209=28,故的原子核比少18个中子,故A错误;设变为需要经过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则有:93=2x-y+83,4x=237-209,所以解得:x=7,y=4,故B正确,C错误;β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释放一个电子,所以中子数减少,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子核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的应用,对于这一重点知识,要注意加强练习.
2.A
【解析】
A.氡经一系列衰变变成稳定的,由222=206+4X,86=82+2X-Y,联立解得:X=4次,Y=4次,要经过4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选项A正确;
B.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选项B错误;
C.三种天然放射线中,电离能力最强的是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强的是γ射线,选项C错误;
D.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选项D错误。
故选A。
3.D
【解析】
天然放射性元素衰变时能够的三种射线是、、,其中射线是光子流,属于电磁波,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A. γ射线速度为光速,β射线次之,α射线速度最慢,故A错误;
B. γ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故B错误;
C. β射线的电子来源于原子核,阴极射线的电子来自于核外电子,两者本质都是高速电子流,故C正确;
D. γ射线和X射线的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故D错误。
故选C。
5.A
【解析】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由条件可知
联立解得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D
【解析】
A.射线是波长低短的电磁波,所以A错误;
B.射线是能量较高,穿透能力极强的电磁波,所以B错误;
C.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所以C错误;
D.射线是高速电子流,是由电子构成,所以D正确。
故选D。
7.B
【解析】
查德威克通过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发现了中子,为
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D
【解析】
在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里α射线即氦原子核是带正电的。
故选D。
9.C
【解析】
根据半衰期公式 m余=m()n,n为半衰期次数,其中n=1,经过1个半衰期后剩余铀核为 ,则这块矿石中铀的质量还剩0.5m,但U变成了Pb,且生成铅质量小于,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该矿石的质量剩下会大于(M-);
A.这块矿石的质量为0.5M,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这块矿石的质量为0.5(M-m) ,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这块矿石中铀的质量为0.5m ,与结论相符,选项C正确;
D.这块矿石中铅的质量为0.5m,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故选C.
10.BD
【解析】衰变时核电荷数减2,质量数减4,衰变时核电荷数加1,质量数不变;设发生了x次衰变和y次衰变,则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有:,,解得x=1,y=0,A错误;设发生了x次衰变和y次衰变,则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有:,解得x=1,y=1,故衰变过程为1次哀变和1次衰变,B正确;设发生了x次衰变和y次衰变,则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有:,解得x=4,y=2,故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衰变和2次衰变,故C错误;设发生了x次衰变和y次衰变,则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有:,解得x=6,y=4,故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衰变和4次衰变,D正确.
11.不变 0.25m
【解析】
[1].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条件无关,则放射性元素到火星上之后,半衰期不变。
[2].经过2T年,质量为m的该放射性元素还剩余的质量为
12.B C
【解析】
(1)[1][2]α射线为氦核,带正电,β射线为电子流,带负电,γ射线为高频电磁波,故根据电荷所受电场力特点可知:A为β射线、B为γ射线、C为α射线;而三种射线中,穿透能力最强,经常用来对金属探伤的是γ射线,即为B射线;电离作用最强,动量最大,经常用来轰击原子核的是α射线,即为C射线。
(2)[3]根据核反应方程满足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则未知的生成物的质量数为0,电荷数为-1,则为电子;
[4]根据核反应方程满足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则未知的反应物的质量数为4,电荷数为2,则为氦核。
13.(1)(2)①② (3)
【解析】
(1)用质子轰击铍靶产生快中子,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核反应方程为:
。
(2)①用快中子轰击汞,生成,放出氦原子核,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核反应方程为:
。
②用快中子轰击汞,生成,同时放出质子、中子。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核反应方程为:
(3)生成的发生两次衰变,变成稳定的原子核,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核反应方程为:
,
14.(1) (2)运动方向与该粒子原运动方向相同
【解析】
(1)根据核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知核反应方程式为:。
(2)设该种粒子的质量为m,则核的质量为,碰撞后核的速度为v2
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解得:
则碰撞后核的运动方向与该粒子原运动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