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年度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从宇宙观、国际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因此它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C.“和合”理念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的是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
D.中国人很早就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这有利于处理国际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指出“和”与“合”含义相近,但二者又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阐述了“和合”理念的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C.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主体段落在阐明观点时,结构层次大体相同,即先用一句话总领,然后再加以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
B.孔子很早就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C.当今时代,如果我们始终如一地学习和践行“和合”理念,那么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D.在作者看来,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及道德观中,宇宙观因包含其他三者,最为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如何利用移动设备更好地辅助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而对于移动学习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各种类型的研究。
研究者利用RFID和PDA在地理实验室内观察岩石并开展探究性学习,结果表明基于移动设备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探究能力。研究者发现,利用移动设备支持协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互动行为频率和交互质量,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学习绩效。在基于iPad的博物馆实地探访活动中,实验组学生在博物馆中进行移动学习,而对照组学生在课堂中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学习,结果表明在场馆中开展移动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兴趣具有积极影响,并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有研究者采用移动学习策略引导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田野中学习本土文化,实验班的学生通过PDA学习本土文化,而控制班采用传统方式即教师的引导来学习本土文化,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绩效反而比控制班学生低。
在历史博物馆中利用移动设备辅助学习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把知识水平相当的62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使用平板电脑(嵌入电子学习单)、使用纸质学习单、自由参观(既不使用平板电脑也不使用纸质学习单)三个小组中,结果显示三个小组的学习绩效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摘编自郑兰琴《移动学习能促进学习绩效吗?》)
材料二:
学生每日线上学习课程数情况图(《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材料三:
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在家学习,学生周边缺乏教师的督促和同学之间有意无意的互相监督。此时,无论是电脑、手机里的游戏,还是收藏夹里的电视剧甚至是微信群里的各种轰炸消息,都会成为他们高效学习路上的挡路虎。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隐性补贴”存在。当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时,家庭从“次要习得空间”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完成社会化的重担就落在了家庭教育上。不少学生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无法将学生成功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在线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实时音频互动。但是,在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经常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使得干扰因素变多,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7日)
材料四:
有研究者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脑科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在人类接受学校教育阶段,离不开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在教学中,情绪促进认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而线上教学即使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种单向的互动和大家在一个紧密的时空全方位交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信息技术进军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技术在一定范围的滥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在一些学校,老师们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每个孩子做题时间都进行统计排序,这种只看数据而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做法因失去了育人的意义而遭到非议,这也给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增加了现实的阻力。
(摘编自《疫情之下,网络之上,在线教学的挑战究竟是什么?》)
4.下列表述不能直接说明“移动学习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的一项是(
)(3分)
A.利用RFID和PDA在地理实验室内观察岩石并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探究能力。
B.在基于iPad的博物馆实地探访活动中,实验组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C.采用移动学习策略引导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田野中学习本土文化,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绩效反而比控制班学生低。
D.在历史博物馆中利用移动设备辅助学习的实验研究,发现知识水平相当的三个小组的学习绩效没有显著差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显示,利用移动设备作为辅助学习手段,有的能够促进学习绩效,有的学习绩效反而更低,而有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B.根据学生线上学习课程数可知,每日开设5课时的比例最高,而课时越多则比例越少,与此相似的是课时越少比例也越少。
C.家庭在传统教学中是学生的“次要习得空间”,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后则变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并担负起完成社会化的重担。
D.对学生考试分数和做题时间进行统计排序这种做法不仅遭到了非议,也阻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6.与传统授课相比,在线教学主要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晒秋
侯发山
下午训练结束的时候,接到上级通知,说明天“晒秋”。春来给搞糊涂了。部队没有种庄稼,“晒”什么“秋”呢?
对于“晒秋”,春来并不陌生。“晒秋”是一种山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风俗,他们选择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晾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成了农家欢庆丰收的盛典。在春来老家,每到重阳节,家家户户就会把秋天收获的玉米、大豆之类的玩意儿弄出来晾晒,其实也有炫耀的意思在里边。
队长告诉春来,就是检阅大家的训练结果。队长还说,如果合格,春来他们就会正式进入特种部队。
夜已经深了,春来数了几头羊也进入不了梦乡。为期三年的训练,过电影般在春来的脑海中显现。
北方的冬天,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西北风像小刀子一般锋利,刮得脸蛋生疼。凌晨五点半,背上二十公斤的重物开始跑步,五公里下来,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像是从水里出来一样。记得刚开始训练的那段时间,累得春来晚上尿了床,一时成为笑谈。
夏天也是不容易熬的,平举着八一式突击步枪,枪管上吊着一块砖头,一动不动在烈日下暴晒两个小时。仅一天,春来的皮肤就晒脱了皮,像是非洲人一样,黑黝黝的。为了练习忍耐力,会抓来蚂蚁放到脸上爬,甚至专门钻到野外的臭水沟里,让蚊虫叮咬。一个晚上下来,脸上全是红肿的疙瘩。那种痒疼的感觉,春来每每想起来,都会不自主地哆嗦。
特种兵也有军姿的训练,背十字架,后脖领夹扑克,左右脖领扎大头针,头顶大瓷碗,让脖颈、肩膀、腰背保持挺拔,形成一道直线,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为了做到一出脚,脚尖就自然绷直,春来就跪在地上,脚面贴住地面,下腰,直至头着地……那种滋味好难受,常人真的无法理解。
对春来来说,最难的是野外生存训练,带上三天的食物在野外生存一星期,背上枪支弹药和生存用品,途中还要执行上级准备的突围、反突围、侦察敌情、攀登悬崖等演习任务。春来心里清楚,是特种兵就得什么都不怕,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是特种兵就得有“上天是雄鹰,下海如蛟龙,入地似猛虎”的本事。
明天都有哪些首长来?我能过关吗?兴奋,自豪,期许,忐忑……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春来只盼着天快快亮起来。
春来似乎迷糊了一会儿,天就亮了。
到了训练场,春来扫了一眼,看到指挥台那里坐了不少人。他不敢分心,忙收回目光,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口令开始后,春来紧握手中枪,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笔直,目视前方,纹丝不动。看到队列侧前方的指挥旗发出命令,开始抬腿走正步。
因为走正步体现不出特种兵的本领,正步结束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逐个技能展示。自然,春来的项目是射击,在幕布墙上随意找出五个位置,让春来辨认后,再用一块布把整个幕布墙遮挡起来,让春来从三百米外射击,就是“盲射”,全凭记忆寻找目标。好在,前面三个目标都被春来一一命中。不料想,队长临时加大了难度,现场释放烟幕弹,让春来射击其余两个。春来凝神静气,凭着刚才的瞬时记忆,瞄准,射击,中了,春来的心落到了半空;再瞄准,射击,又中了,春来的心放了下来。
等到指挥台响起密集的掌声,春来才回过神来。
“同志们好!”
春来和战友们刚要喊“首长辛苦了”,忽然间一个个大张着嘴巴,半天没合拢。春来看到,他的爹娘就在其中,其他人,除了部队的几位领导,也都是战友们的父母!泪水一下子弥漫了春来的眼睛,当兵三年多来从未流过眼泪的他,哭了。
到了第二年,春来参加了在朱日和举行的“沙场秋点兵”。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几次写了春来的回忆,一是插叙交代“晒秋”习俗,二是交代军事训练时的情形,丰富了小说内容。
B.“晒秋”是山区农村的一种传统习俗,一是为了晾晒收获的庄稼,更是为了借机炫耀自家的收成,体现了农民思想的狭隘性。
C.文中写到北方冬天的严寒、夏天烈日下的暴晒,都是通过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出战士们训练时的艰辛和钢铁般的意志。
D.小说最后写到春来还有战友们的父母出现在检阅台上,把“晒秋”与“检阅”结合在一起,升华作品主题,属于点睛之笔。
8.小说多次写到春来的心理活动,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提议把小说标题改成“沙场秋点兵”,你觉得哪个题目好?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勃兄勮,弟助,皆第进士。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福畤少子劝亦有文。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邪!”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
(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B.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策,古时人才选拔考试的一种形式,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答策出色者,可评为“高第”。
B.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削职。这里的“左迁”就是降职。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等;此处的序后来由王勃写成,即《滕王阁序》。
D.《汉书》作者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与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并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勃聪颖早慧,少年得志。他六岁便善于文辞,九岁就写文章指出《汉书》中的错误,不到二十岁就在对策中获得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又担任沛王府修撰。
B.王勃年少轻狂,恃才凌人。皇子们斗鸡,他写了一篇“檄文”,触犯了皇帝忌讳;在虢州他倚才欺凌同僚遭到同僚厌恶;后又擅杀官奴,差点因此丢掉性命。
C.王勃抱负远大,英年早逝。客居剑南时,他曾登葛愦山追思诸葛亮功绩,赋诗抒怀;被革除官职后去交阯探父,在渡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终年二十九岁。
D.王勃文思敏捷,极负盛名。他写文章援笔成篇,《滕王阁序》便是宴会上即兴而作;他不仅与兄弟有“三珠树”的美誉,更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2)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②。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之饯别于西湖上,苏轼唱和此词。②“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为荆州都督时,镇守襄阳,造福当地百姓。其后襄阳百姓于羊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西晋名臣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两句是虚写,表达了作者与杨元素离别后天各一方,对杨元素无限思念的感情。
B.“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句与衣锦还乡同理,“何日”写出了对功名的渴望,功成还乡后,共饮美酒、共叙旧情。
C.本词表意含蓄,其中用典就起到这种作用。如“醉笑”句化用李白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将来愿与杨公一起痛饮的期盼。
D.“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作者借灯火已残,荷塘夜色,直抒胸臆,表达离别的伤感。
15.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题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文学素养。
(2)“猿啼”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如杜甫《登高》中的“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3)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令人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
,
”。
(4)古诗文当中多有对“星宿”的涉及,如苏轼《赤壁赋》中的“徘徊于斗牛之间”和李白《蜀道难》中的“
”。
(5)《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6)杜牧笔下曾繁华无比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变而为“
”,可见战争之残酷。
(7)《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
(8)李商隐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
”这些与荀子《劝学》中的“
,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和文言基础知识(18分)
1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召有司案图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肉袒负荆
与旃毛并咽之
信义安所见乎
衡少善属文
上书乞骸骨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毕礼而归之
②而相如廷叱之
③左右欲刃相如
④王必欲降武
⑤单于壮其节
⑥反欲斗两主
⑦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⑧杖汉节牧羊
⑨间至赵矣
①③/②④⑥/⑤⑧/⑦⑨
B.①④⑥/②⑨/③⑧/⑤⑦
C.①②/③④⑨/⑤⑦/⑥⑧
D.①③④/②⑥/⑤⑨/⑦⑧
19.下列句子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拜送书于庭
②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
④为降虏于蛮夷
⑤验之以事
⑥求人可使报秦者
⑦非汉所望也
⑧皆为陛下所成就
⑨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⑩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A.①④/③⑥/②⑦/⑧⑨/⑤⑩
B.①④/⑥⑨/③⑤/②⑧/⑦⑩
C.①④⑤/②⑦⑩/③⑧/⑥⑨
D.①②/④⑤/③⑧/⑥⑨/⑦⑩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窃计欲亡走燕:私自
均之二策:平均
礼节甚倨:傲慢
于是秦王不怿:服从
顾吾念之:只是
恐前语发:揭露
武复穷厄:贫穷
自分已死久矣:分别
衡少善属文:连缀
拔石城:攻下
合契若神:符合
阴知奸党名姓:暗中
宜可使:应该
不敢求武:要求
王必无人:实在
臣等不肖:不才
21.下列文学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以右为卑,豪族常常谦称为豪右,如“位在廉颇之右”。
B.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请求辞职,如:“上书乞骸骨”。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如“召有司案图”。
22.下列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节气。(3分)
备选节气:立春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大暑
立秋
秋分
冬至
(1)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节气:
(2)问时已流七月火
得信先通一叶桐
节气:
(3)闻得春雷动,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牛耕日暖雨微微。
节气: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固《汉书》
“还我河山。”——南宋?岳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习近平
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而言,每个时代都有历史赋予的任务,完成历史任务才不会辜负时代、
错过时代,才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时代淘汰。作为高中学生,你有什么话想对同龄人说?结合材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选项分析】B项,从“和合’理念强调…一体性存在”,得不出“因此它是……生长之根”的结论。原文中说“和合’理念强调…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才能得出“它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的结论。
2.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A项,“二者又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理解有误,原文“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它们”指的是“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而不是“和”与“合”。
3.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选项分析】B项,推论错误,原文第五段说“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社会才能…”,选项忽略了这一前提条件;C项,“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D项,“宇宙观因包含其他三者,最为重要”无中生有。
【论述思路】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阐述“和合”理念具有的重要价值。前两段指出“和合”理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引用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阐述了“和合”理念的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并指出在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
4.B(选项只是说明了两个组的学习方式,并未得出研究的结果)
5.B(“课时越多则比例越少,与此相似的是课时越少比例也越少”的说法不准确,其中每日2课时和3课时、每日9课时和10课时的比例均相同)
6.①关注教学场景(教学情境)的变化。电脑和手机中的各种负面信息容易妨碍学生的学习,家长相应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的缺失也难以把学生成功引入教学情境中。
②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师生因需关注技术操作问题,导致干扰因素变多,使得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③关注师生关系问题。单向的线上教学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和大家在一个紧密的时空全方位交流不能相提并论,容易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④关注技术的滥用问题。一些学校的老师因太过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而使育人意义缺失而遭到非议,也给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增加了现实的阻力。(每点2分,答到3点可得满分)
评分细则:
1.补充答案“课时安排”这个角度,分析这部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2.答对5点中的任何3点都可以得满分。这5点的分析能自圆其说都可以酌情给分
3.写移动学习不给分。
7.B(错在“农民思想的狭隘性”,曲解文意。)
8.①开头写春来接到“晒秋”通知后的疑惑,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第二处写检阅前夜春来的失眠,表现他对检阅的重视程度。
③第三处写训练场上春来的心理活动,表现他专注和坚定。(小说作用题多从情节发展、形象塑造、主题彰显等角度考虑。文中多处写到春来的心理活动,答题时除了考虑分析角度,还要兼顾所处的位置。每点2分。)
“晒秋”好。①用读者熟悉的生活方式做题目,更具亲和力,吸引读者。
②一语双关,“晒秋”既是晾晒庄稼,又指对军事训练成果的验收。
③深化小说主题,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来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是一种收获。∥
“沙场秋点兵”好。
①与内容更加吻合,小说主要写的就是特种兵的艰苦训练。
②与小说结尾照应,结尾写到经过努力,春来成功的参加了在朱日和举行的“沙场秋点兵”。
③更有阳刚之气,小说属于军旅题材,用“沙场秋点兵”更能体现题材特征。(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鉴赏分析,带有一定的探究性。答题时首先要旗帜鲜明的亮明观点,然后从作者表达和读者欣赏两个角度分析理由。每点2分。)
10.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选项分析】“求补参军”意为请求补任虢州参军,参军”是官职名,作“补”的宾语;“倚才陵藉”意为他倚仗自己的才华欺辱怠慢他人,主语是王勃,而非“参军”。故应在“参军”后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抵罪”意为犯罪,“匿勃所”中“所”指住所,意为藏在王勃的住所,主语都是“官奴曹达”;“惧事泄”意为害怕事情泄露,“事”指“匿勃所”一事。故应在“匿勃所”前后分别断开,排除D项。选B
【干扰项分析】本题D项最具干扰性,“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貌似也能说得过去,可以翻译为:官奴曹达犯了罪藏起来,王勃所害怕的事情泄露了。但仔细推敲的话,就会发现“勃所惧事”不合乎文言文语法规范,文言文中“所”字作代词时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所惧”即可译为“所害怕的事情”,此时会和后边的“事”字语义重复。故相比较而言,“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更合乎常理
11.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考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汉书》为“纪传体”不是“编年体”
12.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选项分析】“九岁就写文章指出《汉书》中的错误”错,原文为“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其失”,其指出的应是颜师古注释《汉书》中的错误。
13.(1)王勃戏作一篇文章《檄英王鸡》,高宗发怒道:“这将使他们相互构陷。”把王勃驱逐出了王府。(得分点:“戏”“交构”“斥”各1分,句意2分)
(2)(王福時)让王助拿出自己的文章来,韩思彦(读后)说:“生了这样的好儿子,值得夸耀。”(得分点:“出”“是”“可”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注释的《汉书》阅读后,作《指瑕一文挑出注释中的错误。麟德初年,刘祥道在关内道往来视察,王勃上书陈述自己的志向,刘祥道便向朝廷上表举荐他,王勃参加策问成绩为优等。年龄尚未到二十岁,便被授任朝散,多次向皇帝进献颂词。沛王听说了他的大名,召他来王府担任修撰,评定编次《平台秘略》这本书。书修成后,王爷很喜爱看重他。这时,诸位王爷斗鸡,王勃戏作一篇文章《英王鸡》,高宗发怒道:“这将使他们相互构陷。”把王勃驱逐出了王府。王勃被废去官职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山极目眺望,慨然追思诸葛亮的功绩,赋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听说虢州多产药草,(于是)请求补任州参军。他倚仗自己的才华欺辱慢他人,被同僚下属共同嫉恨。官权曾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曹达事情败露后本该判死罪,适逢大赦只革除了他的官职。王勃的父亲王福畤,因受王勃的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降职任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落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九岁。当初,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自己的女婿作一篇序用来向宾客炫耀,然后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没人敢接受,请到王勃,他毫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换衣服,派遣下属等候王勃作文并要求随时汇报。一次又一次地汇报,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惊奇地说:“真是个天才啊!”(随后)请他将文章写成,尽欢而散。王勃写文章,刚开始并不精心构思,先磨好数升墨汁,再畅快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睡醒,拿起笔来就写成一篇,不用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王勃特别喜欢著书立说。当初,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朝末年居住在白牛溪教授学生,门下弟子很多。曾经创作了从汉魏至晋的史书共一百二十篇,用来接续古代的《尚书》,后来序文丢失,有目录没有文章的有十篇,王勃将缺漏、散失的部分补充完整,编定为二十五篇。(王勃)曾经说身为人子不能不懂得医术,当时长安人曹元有治病的秘术,王勃跟从他研习,完全掌握了他医术的要领。王勃的哥哥王勮,弟弟王助,都考中进士科。当初,王勔、王勮、王勃都以才名著称,所以杜易简称他们为“三珠树”,后来王助、王劼又以文章显名。王福畤的小儿子王劝也有文才王福畤曾经向韩思彦夸耀,韩思彦开玩笑说:“王武子有夸耀马的癖好,你有夸耀儿子的癖好,王家的癖好何其多啊!”(王福畤)让王助拿出自己的文章来,韩思彦(读后)说:“生了这样的好儿子,值得夸耀。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章齐名,天下人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14.D(“直抒胸臆”错)
15.①离愁别绪。杨元素接替杭州知府,苏轼由杭州调往密州,互为知己的二人要分别,“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句道出了离别之情。
②对杨元素的敬佩、赞赏之情。“堕泪羊公却姓杨”,“羊”“杨”音近,以杨绘比羊祜,赞扬了杨绘为官造福百姓的美德。(每点3分)
16.1、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扪参历井仰胁息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6、烽火扬州路7、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7
D
18B
19C
20
C
21
A
22
春分
立秋
惊蛰
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