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2、液体的压强_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2、液体的压强_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14 17: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
液体的压强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有关液体压强的问题,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部及液体内部都有压强。
1.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
2、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三、教学方法
本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全面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等综合能力。
四、教具
水、盐水、大烧杯、刻度尺、压强计、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
五、教





(一)引入课题
①当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物体为什么会对水平面产生压强?
②液体是否能产生压强?
(二)教学过程
1、液体压强的特点
(活动1)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现象: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起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2)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有什么感觉?
①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②能否将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转换为我们能看得见的现象?
(活动3)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
现象:侧壁的橡皮膜凸起,说明什么?
原因:①液体为什么会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液体由于受重力的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
(活动4)探究液体内部压强
将底部蒙有橡皮膜的塑料瓶浸入水中
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液体的密度和方向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比较各点压强的大小,只是一种定性的方法,还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不能用此方法进行尽一步的研究。
介绍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工具压强计:
压强计构造:
(1)
U形管: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
(1)
金属盒:蒙有一层橡皮膜。
(3)刻度板: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
(4)旋钮: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
(活动5)手压橡皮膜,观察看到的现象
说明: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我们可以由观察到的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出现的高度差来说明橡皮摸所处位置液体压强的大小。
收集证据:
(活动6)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①什么是深度?
液体内部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
②观察到的现象?
③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④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是否相同?
橡皮膜放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转动橡皮膜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①液体内部的压强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怎样探究液体压强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活动7)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将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同一深度,观察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的高度差。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小结: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
2.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
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
4.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
练习:讨论P68“WWW”1
因为液体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坝的下部所处深度较大,受到的液体压强较大,在相同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较大,所以水坝的下部总要比上部建造得宽一些。
板书设计:
§10-2液体的压强
1.
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2.
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压强计
3,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深度:液体内某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常用“h”表示)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探究活动课。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相结合,这节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学生自学、学生实验、小组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从生活中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激情,从而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好奇心的刺激下一步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较活跃。